“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在“双减”背景下,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改进,让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在对课程的专门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上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通过布置特色作业的形式,体现“双减”政策的实际意义,锻炼学生总结运用的能力,重视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把课本的内容与操作流程相融合,提升教学的水平,确保教育质量。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初中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由理论与实验两部分构成。教师根据日常案例展开化学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其掌握大量的学习专业技能。对中学生而言,在刚开始接触化学学习时,学生对化学课本的很多化学标记与化学反应方程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不适,这种情况是较为正常的。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具体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强化他们对化学的认知,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
化学学科的开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现阶段教材课本中不但包括逻辑性的知识,还有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为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名人事迹等相关信息,再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这于中学生而言,很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化学文化里提高自己的科学意识,引起求知欲,在研究学习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路
“双减”背景下,要想使初中化学教学提质增效,教师可以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作业布置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当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恰当的方式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其积极学、主动学。教师应当以“生本理念”为指导,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化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化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从心理层面上助其减轻学业负担。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等,这也是促使其积极学、主动学的一个必要前提。而在作业设置方面,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少而精,还要增加作业的种类,通过设计实践类、拓展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来提升初中化学作业的趣味性,借助作业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恰当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是否感兴趣,而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对新课引入环节的设计,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新课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题情境引入、事实引入、实验引入、多媒体引入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新课引入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新课引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引入时间,引入时间过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时间过长又容易造成其思维跑偏,影响到最终的引入效果。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空气”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演示实验的方式完成新课引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将纸巾揉成团放入一个平口杯的杯底并将其固定,避免其滑动,往烧杯倒入适量清水,竖直将平口杯放入烧杯中,水位超过杯中纸巾的位置后,竖直将水杯从烧杯中取出。此时,学生会发现里边的纸仍然是干燥的。第二次将平口杯放入烧杯中,一直下沉,并将平口杯略微倾斜,就会看到有水流入平口杯,此时再将平口杯拿出来就会发现,固定在杯底的纸团已经湿了。教师此时可提出问题:“大家猜一猜,第一次实验,杯中的纸为什么没湿?第二次实验,杯中的纸为什么湿了?”新奇有趣的小实验,再加上问题的引导,很容易就能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探索欲,为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打好基础。
(二)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精心展示教学内容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优化课程内容,学生的自觉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际上,中学生的专注力是很重要的,在一堂课之中,学生不能做到整堂课都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长期学习将不利于专注力的养成,会造成学习的低效。因此,教师应该依据本课的学习总体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进行规划和资源分配。课程内容中要设置互动的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科学沟通与合作等环节用于课堂的教学中。一般来说,课程内容通常枯燥无味,为了能让化学课更为新奇有趣,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化学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再适时展现化学家的故事和历史化学的相关材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融合网络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是采取“讲解+练习”的简单方式,因此,课堂内容单调乏味,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它特有的图像和声音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它可以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把扁平的东西变成三维的东西,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地提升了教室里的授课效果。
比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一节课程的时候,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们对我们看不到的微粒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能提高学生们对这些微粒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水分解的微观变化》《水蒸发的微观变化》两节课件的FLASH动画,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区别。通过flash动画模拟,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地从分子的观点来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将学生看不到的微观化学世界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充实了他们的知识世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设计情景问题任务,调动学生主动性
我们倡导创建高效课堂的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为了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还会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效课堂指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监督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将其引领到教学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要让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来指导他们的学习,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情,逐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若能灵活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讲授中去,将大大地促进了课堂的高效进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自觉地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创造出一个问题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和思考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布鲁姆曾说:“知识的获取,不在于成果,而在于过程。”在课堂上,要重视问题情境的营造,使学生亲身体验问题的解题过程,而不是得到答案。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虚”与“实”的掌握。问题情景的设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兼顾大部分学生,拓宽他们的参与范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比如,在《空气》一节课时,通过一个示范实验来测量大气中的氧的浓度时,通过问题的提出,并通过设下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去想:1.放有红磷的集气瓶子,是否存在着其他物质?2.把这些红磷点燃后,放入集气瓶中,会发生什么事?这是怎么回事?3.猜测在测试过程中,当你松开止水夹时,你会看到什么?4.如果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氮气又是一种不可燃、不助燃的物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假设?上面的实验不但能够证明氮气是不可燃,不可助燃的,还能证明氮气的其它什么性质?5.从实验中的现象中,能不能了解到气体中的基本成分?在授课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与实验紧密结合,能够激起学生们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兴致,并加以灵活的引导,让学生们在获取新的信息的过程中,还能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因此,提高了教室里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因材施教,确保提质增效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个体差异的存在是无可避免的。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点时,有人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有人却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理解和接受。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课堂学习任务与学生的自身能力相匹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提高。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组建学习小组,让组内的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学习,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启发,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高,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例,该课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分子运动的现象”,在进行该实验时,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问题。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只要让其说出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即可;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描述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针对优等生,除了要求其做到上述两项,还要让其分析该实验存在哪些缺陷(污染空气、浪费药品等),然后要求优等生自行设计一个新的实验,呈现分子运动的现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舒适区,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六)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与经历,只能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留下痕迹。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中,学生们只能在课堂上听讲,记笔记,背诵,对化学的理解一知半解,知道的东西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所学的东西又不能很好地应用,这就导致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用,必须革新,以更为高效的教育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进行独立学习,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这对年长的老师来说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有些老师更是由于难以纠正,最终选择了不采纳新的课程。所以,年长的老师在积极探索自己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吸收新人的宝贵经验。新来的老师要多与老师沟通,多与老师交流。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竭尽所能,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的有效的课堂。
比如,在讲授《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一节的课程时,我们要把“我是环保的小守护者”这一主题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参加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分组进信息收集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1.你周围有什么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现象?2.空气污染的危险是什么?3.如何才能保存我们所依赖的空气?通过让学生参加到化学实践中来,既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的关注,进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四、结语
在双减的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形式,老师都应该改变单调乏味的教育方式,这种模式不但使教师对教育的积极性降低,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升化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鸿鹄.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30):2.
[2]李泽峰.“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525-527.
[3]甘红莲.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06):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