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明文化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策略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蓝映红

崇义县明德幼儿园 江西 赣州 341300

摘要

阳明文化不仅是江西地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育目标。礼仪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养成具有良好的规范价值,也能促进幼儿高尚文化修养形成。抓住三到六岁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助力幼儿品德完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健康成长。但当前很多幼儿园对礼仪教育推进缺乏必要的重视,礼仪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礼仪教育也缺乏有效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对在阳明文化背景下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所应当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

正文


王阳明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在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基础上借鉴“良知”理论和“心学”观点开创了新的“心学”,贯穿了儒家核心思想,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阳明文化仍然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借鉴意义。礼仪的产生彰显着社会的文明以及人类的文明,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同时,礼仪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而必须要拥有的基本态度与行为。所以对幼进行礼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让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

、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推进缺乏系统性

虽然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能意识到礼仪教育对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结合对幼儿园课表的调查,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将礼仪课程当作必修学科来推进。幼儿园常规教学依然从游戏、数学、健康、社会、户外活动及语言等领域开展,礼仪教育只是作为一项辅助性内容,在课堂进行浅显化渗透,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幼儿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基本的劝说和教育。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幼儿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模糊不清,礼仪教育对幼儿学习成长、习惯养成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在幼儿园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行为基本符合规范即可,日常行为在礼仪层面没有明确要求。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

当前,幼儿园主要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礼仪教育缺乏知识系统性,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与幼儿成长发展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有很大的滞后性。例如,对小班幼儿开展了一些礼貌用语教育,进餐安静等基础礼仪,对家庭中的礼仪教育并没有开展。另外,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往往存在于幼儿之间出现矛盾,他们进行了玩具的争抢等问题后,教师借机对其他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会导致幼儿接受教育的效果并不好。还有一些节日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内容涉及较少,尤其是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节庆礼仪教育,往往停留于活动的组织,对礼仪本身缺乏必要的关注,影响了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三)礼仪教育缺乏有效的家庭环境

幼儿园礼仪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积极推进家园共育,在园内对幼儿实施正面积极的引导,回归家庭让幼儿可以亲身实践。当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推进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很多幼儿在园内表现较好,但是回归家庭后就会随意丢垃圾,不能端正坐姿,对家长不够尊重,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也不懂得分享、谦让。很多父母对孩子带有极度的包容心理,对幼儿缺乏基本的礼仪引导,当幼儿出现一些不礼貌、不文明行为时,还有家长试图周旋掩盖。这使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进一步削弱,影响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在阳明文化背景下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措施

(一)融入生活环节,构建常态化的礼仪学习课程

阳明文化“之中强调“天人合一”,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并且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培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幼儿的日常行为开始着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文明礼仪是幼儿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幼儿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实际生活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最直接的载体,也是提高幼儿学习活动质量的有效方式。在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为幼儿打造常态化学习活动。以趣味学习为主,以生活情境为教学活动载体,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幼儿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为幼儿提供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机会,实现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让幼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生活环节中的文明礼仪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好教育机会。如在幼儿清晨入园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礼貌地与教师、保健医生等问好,在实践中掌握问候礼仪。日常活动环节,在遇到其他班级的幼儿或教师时,也要引导幼儿积极打招呼并学会礼貌回应他人,以社交礼仪为主题,强化对幼儿的文明礼仪培养。在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友善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社会交际方面的文明礼仪习惯。总而言之,教师要将文明礼仪学习融入多个幼儿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推进礼仪教育

阳明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通俗的来讲就是人的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对事物的道理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就能够影响或者决定一件事该怎么做。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生活之中的很多道理都是不知道或者不理解的。需要教师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还要结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实际教育过程设计丰富的教育活动,推进幼儿主动参与,有效理解,提高幼儿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园可以结合园区环境设计一些内容丰富,科学全面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进行情景演绎对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人礼仪及公共礼仪广泛习得。还可以通过儿歌、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幼儿自信展示,让礼仪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幼儿对礼仪内容的深度理解。礼仪活动的开展中,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观察意识,结合幼儿的一些行为及时引导,为幼儿礼仪养成提供更多机会,扎实提高礼仪教育实效。幼儿园贴合幼儿的形象思维特点,推进生动直观教学,还可以开发礼仪教育课程资源库,分别将交往礼仪、生活礼仪、节日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涉及的多个方面,录制为简短的微视频。通过情景引导,故事编演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各项礼仪内容,掌握正确行为规范。循序渐进开展,让幼儿每天学一个小故事,将礼仪教育涵盖的多个层面、多元细节内容为幼儿生动展示,坚持通过持续熏陶教育,展现礼仪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广泛层次。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就餐礼仪教育环境

阳明文化之中提出了“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良知的,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需要将良知进行不断的扩充,发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生活之中所接触的事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环境上的礼仪熏陶。在当下的幼儿园小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就餐礼仪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展示相应的音频、图像等,提升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活动室布置成“娃娃家”,同时通过开设相应的“送小碗回家”游戏活动,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能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分设各个小组,要求幼儿将用完的物品放回原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活动室布置成家庭场景,让幼儿在生活氛围中挖掘蕴藏的就餐礼仪,培养就餐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询信息资源,为幼儿装饰相关的贴纸、图片,同时开展“勤洗手、身体棒”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幼儿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幼儿能够不断提升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下幼儿园小班教学中,教师要在就餐礼仪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能够运用简单的挂图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方式已经很难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展示与就餐礼仪教育相关的图片、视频,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这也能为后续开展全新的教学活动提供保障。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长不大的跳跳蛙”活动,布置相应的背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明确挑食对身体的危害。通过开展这类游戏活动,幼儿能够掌握良好的就餐礼仪,做到多吃蔬菜、不挑食。在传统的幼儿园小班就餐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时代特征和教材内容相结合,这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动画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娱乐性,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调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熊请客”活动,为幼儿播放与规范进餐礼仪相关的卡通视频,营造就餐礼仪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幼儿沉浸在课堂体验中,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进餐礼仪。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吃饭不乱跑》,创设吃饭的礼仪教学环境,如此,幼儿就能沉浸在这一吃饭情景中,明确吃饭时不可以剧烈运动,如果自己在就餐时跑跳不仅会打扰别人就餐,还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防止在用餐过程中出现身体不舒服的状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和幼儿就餐礼仪教育过程相结合,能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就餐礼仪的熏陶,从而提升礼仪修养。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增强家园教育之间紧密联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并不是承担教育工作的唯一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样重要。然而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规规矩矩,能够用良好的态度面对周围的每一个人,但是回到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未能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所以幼儿会不由自主地展现出另一番姿态,这也是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的原因所在。为此,教师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应当与幼儿家长做好沟通,学校可通过召开阳明礼仪文化的相关讲座,让家长知道和了解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因为家长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可能并没有掌握较多专业的教育知识,所以幼儿园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宣讲者的角色,为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将幼儿园内的教育适当地延展到家庭中,鼓励家长积极承担起科学开展家庭教育的重任,将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传递给家长,改变家长固有的教育思维与教育认知,使其可以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增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为幼儿设置成长档案,要求家长和幼儿教师一起完成对幼儿成长的记录工作,包括幼儿的学习成长记录与生活成长记录,再依照幼儿的表现,由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同做出评价,定期组织家园互换档案,帮助幼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而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近期的收获与成长,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其进行奖励和赞许。又或者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家长配合孩子完成一些感恩教育活动,如认真地帮父母洗一次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爱护,自觉在家庭中保持礼貌,懂得关心父母等,家长可以将这些记录到孩子的成长档案中。所谓礼仪教育的要点,就在于从幼儿的认知角度激发他们自觉地遵守一些道德规范,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哪怕是在家庭中,也应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礼貌待人,要常常说“谢谢”,做错了事要真诚地说“对不起”,如此,礼仪教育就可以对幼儿的成长、生活形成全面的影响,从而促使幼儿塑造优秀的品格,成为讲礼貌的孩子。

四、结语

总之,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对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及实情,制订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激发幼儿践行文明礼仪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能够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行为、社交等文明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朱晓敏.大班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2(31):78-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