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昊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 曲靖市 655000

摘要

农村作为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农村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进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为契机,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依据的同时,把记忆、认同、共生三个维度相联结,使记忆成为得以维系人民群众认同的根脉,让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共生的核心,以共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历史发展的有力基础。通过以上三个维度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加强对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新时代;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正文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云南边疆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批准号:BE22058)的研究成果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曾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教育有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属性,是边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边疆农村民族地区族际群体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新时代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一、记忆: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历史逻辑

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历史脉络需要承继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脉络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形成自在的形态,而受西方思想的压迫,中华民族经历了新的民族建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自觉的状态反映着近代中国人的共同诉求。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自觉”状态的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实践中的意识形态走向“自强”阶段。

自在形态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1]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历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华民族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使其在“自觉”的形态下得以发展,而这无异于要延续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一统历史脉络的演进过程。正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结果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自觉”形态。

自觉形态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五四运动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下感受到“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的共同命运;直到“九一八”事变前,当时社会产生的各个思想流派都基本认同“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同其是中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奋斗紧密团结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党扛起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光荣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时期来临以后,“中华民族”这一词汇在各族群众中更加得到普遍认同,而“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也被国家政治充分认可。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内涵日趋成熟,在中华民族群众团结的历史背景下显现出完全意义上的“自觉”形态。

(三)自强形态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热血奋战,终于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局面。在此期间,党带领各族群众通过开展各项民族工作确立了各民族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随着中华民族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思想也得到国家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在中国日渐成为整个民族实体的国家认同的核心;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民族复兴的强大愿望使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愈加重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为“自强”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民族复兴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到全方位表达,升华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论断。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关键,最终将走向愈发坚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认同: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想基础

“认同”一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身份认同,表现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五个高度认同”便是维护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五个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整体形态的诠释

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秉承的“五个高度认同”使各族群众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认同”属性。“五个高度认同”的基础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也在各个历史时期充分表达着“爱国”情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充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而新时代的中国最根本、最核心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命运的所依所系。

中华民族在历经杂居与融合中形成你中有我,极具特色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与人民的选择。”[1]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奋勇前行,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更强荣光。

(二)“五个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信念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精神引航,将个人信念,人生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达成最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共识,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知、情、意、信、行的培育过程,夯实“五个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支撑。

(三)“五个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领航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辉煌与成就领导人民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了新时代中国的最美画卷。使中华各族人民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却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荣局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构筑起民族团结的“五个高度认同”的坚实思想长城,有利于凝聚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各民族逐步走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升思想认同,推动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认同感更强促进中华民族形成更有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民族奔向美好生活追求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

三、共生: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

    共生一词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利最早提出指由于生物生存的需要,他们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从深层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共同性,基于这种共荣共生理念,便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全过程。
(一)环境共生,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家园

环境共生需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自然家园。经过长期范围的交流互动,我国56个民族大范围内错杂居小范围内集中聚居依据共生和谐共居的状态,主要分布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由此可见,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居住条件和发展模式使民族共生得以发展。加强云南边疆农村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进了解,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和谐发展,共建共有的自然家园。

此外,环境共生更需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时代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需要产生了地区依赖的天然依赖关系,他们互通有无,推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史可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一起缔造和创造出来的,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个高度认同的理解,也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主体共生,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结基础

    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记忆来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经过民族大迁移逐步形成了互融共生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更是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的身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性。对于新时代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来说,要加强主体的责任共生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只有各民族人民都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坚定政治信仰,关心国家大事,充分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增强主体责任感,这个国家才能长期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更加富有向心力。

(三)文化共生,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生态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与“民族共生”概念相融相生。“民族共生”不仅停留于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其最高层次超越文化具象,与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具有政治性、经济性共性相生的“大文化生态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坚持“自觉、自信、自强”的原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发展。应以单一民族作为文化区域和单元,将其带入中华民族共生文化体系中共建,这对于当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社会结构及民族结构重组有着特定的需要,也更加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有国才有家。乡村要振兴、民族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人民才能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保障。我们要以云南边疆农村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为契机,以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团结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有力的思想基础和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38/10326365.html

[2]《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人民网,https://new.qq.com/omn/20211109/20211109A07B8Q00.html.

2021-11-12

[3]Aedoulas.Symbiotic Intera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5]朱小宝.记忆·认同·共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50-55.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民族出版社,202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