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协同管理,管理提升服务,服务助力教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 研究背景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推出的“中国战略”必须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关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谁培养的问题,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大力加强研究与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二、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教育、管理和服务,是高校对研究生的三重功能,互相关联,而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环节都存在相似的几个问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院校管理人力不足,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绝大部分院校采取的“研究生院-院系”的两级管理制度较为传统,常出现分工不够明确、出现问题后处理效果不佳、日常事务繁琐反复等问题。对于研究生的招生、成长、党建、心理疏导、就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反应也不够迅速。一个可能是因为人员配置不足,更有可能的使管理模式没有优化,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交流不够充分导致的。
2.导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奖惩制度不够完善
从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建立了导师制度,到如今导师成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不仅有着学术引导功能,更要有立德树人的本领和觉悟。然而,部分高校出现的导师忙于自身课题,与所带学生交流甚少、接私活儿,加重研究生科研负担、导学关系冷淡,影响研究生专业发展等情况时有发生,健全的制度和定时监督刻不容缓。
3.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阶段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较少,并且不作为毕业的根本要求,不免带来研究生的散漫对待和授课教师的无心授课。其次,“唯论文”“唯分数”的情况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被“边缘化”。更有甚者,导师的师德师风对研究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言行举止和世界观,都会给研究生造成影响。
4.研究生群体复杂性加剧管理、教育和服务成本
硕士研究生人员构成的复杂性除了因为专业和学制的不同外,还体现在年龄、职业、个人诉求等方面。近年来就业环境导致不少非应届生和职场人员回归校园,因此研究生群体总体呈现出同年级年龄跨度变大、应届生比例缩小、工作经验增多、对专业要求和就业要求更高等特征。而与之伴随的,是不够高涨的科研热情、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同时,还带来了心理风险和对专业前景和发展计划的迷茫。这些都给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和负担。
三、 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新要求和对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时代既要求研究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又要求其具备更广阔的视野,还要有谦虚敬慎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意识。针对以上要求,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环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对策也成为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方案:
1.联动式管理:创新机制,创新驱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部分,应该积极的开展联动模式,把协同育人作为手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原则。研究生的复杂构成,使得这一工作更有难度,因此,“专职+兼职”模式、“老中青”传帮带模式等,或许只能解决管理人员的人数问题,不能达成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因此,更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开拓新的管理、教育、服务模式,从体制上结合实际情况,让研究生管理部门、各院系、办公室之间相互联动。
2.制度化管理:强化导师思政责任,建立更完善的教育格局
在新的教育格局中,导师不仅在学术技能和专业技能上成为学生最可靠的来源,更需要再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所趋。所以首先就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制定相关文件,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写进制度里,把对导师的能力要求和师德师风的要求,写进制度里;第二,要一年多次的组织导师培训和组织沟通交流。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往往不是个例,也不是单独存在的,通过案例分享和技能培训,可以更好的使导师们提高管理、教育、服务的水平,更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缓解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研究生建立阳光积极的心态;第三,要
3.个性化管理: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将管理与服务做到位
由于研究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导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个体有多了解,在制定学习计划和其他方案的时候,将研究生的复杂性考虑进去。个性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积极性,在不降低毕业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科研多面发展与个性化产出;有助于避免由于压力过大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对于稳定情绪,缓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缓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提升自我价值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在生活方面帮助研究生解决困难,例如因为疫情和家庭其他情况导致的收入减少和疾病等,可有效帮扶,帮助完成学业。
四、 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关系的本质与对应做法:
![]() |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育、服务和管理关系的本质其实是高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学生工作的态度的体现,字面上看,三者都不可或缺,但实际上,必须以教育为主,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教育。因此,在高校既要立德树人,又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水平的情况下,明确研究生教育、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做到“三个加强”:
1.加强导师作用,教育协同管理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接触最多,交流最深,关系最密切的人。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业辅导、考勤管理、论文和科研指导、实习推荐与定期联系。简而言之,就是每当需要联系研究生或者需要知道研究生的近况时,导师应该是首要联系人,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实习等情况掌握的最为全面。
加强导师的作用,一个是从德育出发,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术诚信两手抓,不仅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要培养出道德高尚、有大局观、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服务
研究生辅导员主要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党团班建设、评奖评优、学生资助工作和文体活动的组织等,配合导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责人,其本身要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并理解高尚的信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和学生产生长久影响,有利于工作的完成。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政治和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重视辅导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厘清思路,系统地完善相关制度并落到实处,努力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能力素质强的辅导员队伍。
在完善管理制度,对学术各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可以表现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日常的学生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麻烦,或者对政策出现误读和误解,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等,需要以平常心对待和处理;提高服务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只有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才能不断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切实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3.加强全员育人机制,服务助力教育
除了导师和辅导员,校内的其他部门需要共同协作。比如教学秘书和学院的其他管理岗位的教师要负责联络协调学院内部、学院之间、学院与研究生院之间的研究生相关事务,也要去完成学院布置的其他事务招生、教学和学位等,贯穿了一个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日常工作包括帮助研究生进行学业分析、学业管理和其他与教学与论文相关的辅助工作,帮助导师在固定的时间点,比如开题,中期报告等环节中,督促研究生按时按要求完成。这些服务性质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在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其他部门则负责对接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财务报销、宿舍管理、门禁管理、户籍业务、报修与其他业务,大部分业务无需经过导师和辅导员即可完成,省去中间环节,节约时间成本。例如我校运行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可以有效节省学生在不同部门,尤其是学校的不同办公楼奔走的时间,但是对于办公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业务处理效率,还有待更多的观察。
参考文献:
1.“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管理路径研究,何芬芳;《科教导刊》;2021
2.硕士研究生群体特征及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相比,朱萌;《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
3.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崔楠,丁彤彤;《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4.高校研究生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探究,刘强,张晓丹;《教育教学论坛》;2020
5.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研究,杨守鸿,杨聪林,刘庆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