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蒋冰丹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县域经济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叙述双循环格局研究意义,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特征,从消除经济壁垒、提高双循环效率、利用数字经济、开发资源优势等维度,提供“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旨在为更多县级政府部门提供思考方向,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助力我国经济有序发展。


关键词

双循环;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正文

前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是我国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探索出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意味着供给侧结构也将面临新的改革任务。以县级行政区作为载体的县域经济,是以农村经济为主体,以县城、乡镇政府为纽带的一种经济发展格局,既是双循环格局的最小基本单位,也是推动我国经济体系步入新发展层次的有效助力,有必要对县域经济发展做详细研究

1.“双循环”格局研究意义

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内循环,以及国际供给与需求的外循环,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国际市场出现一定的波动性,世界各地的生产资料与产品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这导致经济建设的外循环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又因为我国各个领域正在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循环也有一定的发展阻力。想要顺利达成全领域全面发展目标,就需要通过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挖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消费潜力,探索各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潜能,构建新时代下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可以认为,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逐渐完善,全球经济水平差距快速扩大的当下,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然方向。但是需要注意,双循环并不意味着抛弃国际循环,而是探索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新方向,并让两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为我国乃至全球各国探索出新的经济建设方向。同时,双循环也需要考虑经济建设效率,关注经济发展的安全性。通过打通国内市场与资源、国际市场与资源的固有壁垒,合理开发有关经济建设的资源与要素,提升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提升我国经济综合水平,保障各个领域的产业链安全运行。因为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所以需要站在双循环格局的视角,探索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与基本形式[1]

2.“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对于双循环格局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可以整理为以下三项内容:第一,地位可塑性。从我国行政编制角度分析县级行政区,可以发现县级政府部门是消费市场的主体控制角色,在资源配置方面拥有较大管理权利,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具有较大意义。在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地位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县域经济设计生产、交通等多项内容,不仅可以作为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的连接工具,也可以作为探索城乡建设方向的重要工具使用;第二,潜力可挖掘性。我国七成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在市场需求潜力方面拥有较大的可挖掘性。在双循环格局下,合理挖掘县域经济的市场潜力,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且,我国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提升县域居民的整体购买力,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第三,质量可提升性。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存在产品供给较为滞后的问题,特别是中部、西部地区,当地产业链不够完善,部分县域的交通系统有待完善,这导致县域经济难以形成更高效率的正向循环,这意味着县域经济在供给质量方面,拥有较大的可提升性。在双循环格局下,若想打破县域经济的产品供给问题,就需要通过提升国内大循环发展水平,向县域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合适的服务内容。在地方政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的县域物流体系,为县域农产品输出与产品、服务输出提供便利条件[2]

3.“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想要在双循环格局下,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就需要在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优势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实现经济发展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后,本文从消除经济壁垒、提高双循环效率、利用数字经济、开发资源优势等四个角度,提供有关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3.1合理消除经济壁垒

大多数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局限,主要受到无法有效消除的经济发展壁垒问题影响。比如两个县域之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国内大循环目标,后续的县域合作也会受到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若想合理就目前消除县域经济壁垒,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县域提供便利的内循环合作条件,提升参与合作的县域经济效益,就需要对现有的政府部门内部体制、县域经济机制等内容进行改革,为县域之间构建各类资源互动的底层逻辑,加快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交互效率,以此建设以市级行政区为单位的资源与要素共治共享的良性体制与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内循环合作的县域需要充分调动行政资源,为县域之间的经济资源交互提供足够保障,合理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发展要素流失等问题,从源头处规避县域经济壁垒再次生成的问题,以此设置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后续的内循环合作,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除以市级行政区为观察视角,发展范围内的县域经济发展,也需要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解决现存的经济壁垒问题。比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存在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地县域经济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也要发达的产业链。而在中部、西部等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部、西部等地区,以转移产业链的方式,调动优质劳动力参与到中部、西部的县域经济建设活动中,以此达到跨地域的县域经济建设。考虑到中部、西部地区存在例如交通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可能会对后续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在确认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区后,通过交通系统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批量化建设等方式,顺利承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逐渐外拓的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分散到周边县域中,进一步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工作,为全面提升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质量打下扎实基础[3]

3.2提高县域经济双循环效率

整理我国各地县域经济数据,并将其和美国三级行政层级中的郡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拥有较好县域/郡经济数据的地区,均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基础。可以认为,想要有效提高县域经济双循环效率,就需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成果,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强大、更可靠的发展动力。在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与高校、社会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加快理论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的速度,并将其投入到实践应用与批量化生产中,以此达到科学技术的快速转化,并将其转化成可以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同时,确认县域经济当前产出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重要产业链,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和重要产业链升级进行结合,由地方政府部门背书,向本县域引入匹配或拓展产业链的投资项目,做好产业招商相关工作,利用优质社会资源与投资资金,逐步实现重要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为所有投资单位、投资人带来丰厚收益,构建产业链升级-产业招商-社会投资的闭环发展逻辑。也需要考虑到我国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经济发展目标,开展全行业的革新发展,若想为未来县域经济双循环铺垫良性发展道路,就需要对县域经济的各项产业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方向。可以对县域重要产业链与其他次要产业链做详细分析,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现有配置升级内容,合理应用资源与资金,巩固、强化产业链,深入挖掘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县域经济双循环的外在推力,县域经济想要实现长久发展目标,还需要创造内在动力。需要先确认县域经济当前存在的特色产业,再从双循环的角度,确认特色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利用投资资金做好产业升级工作。比如农村地区,就可以考虑引入大型机械,探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或是将农村农业和县域旅游业进行结合,打造地域性的特色化农业[4]

3.3充分利用数字经济

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多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若想稳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发展步伐,就需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以打造数字经济体系的方式,完成县域经济的整体化升级。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使用区块链技术,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符合当地发展条件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再引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内容,拓展县域经济的功能性,提升完善性,以安全、高效作为基础内容,建立系统性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为多部门、多领域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一些基于数字经济的新兴产业,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协助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降低县域经济发展对主要产业链的过分依赖。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还需要对现有税收组合进行优化,将向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目标,合理使用税收资源,确保县域经济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考虑到新兴产业会以集中建设方式存在,可能会塑造不同于资源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城市,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对这些新兴产业城市展开经济布局,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充分挖掘新型产业城市的发展要素,为新兴产业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建设方向,向新兴产业及新型产业城市提供便携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市政生活,逐步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延伸目标。对于一些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例如社保、医疗等内容,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强化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工作,打破当前存在的隔断问题,借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城市注入发展的“强心剂”,引导县域经济参与到国内大循环中,实现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发展[5]

3.4科学开发县域经济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与要素的优势,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双循环绑定,从而参与到国际循环的发展中,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可以根据县域主要产业链,确认拥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储备资金多、拥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的优质社会企业,根据其所在的产业与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对核心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打造优质社会企业的自主品牌,扩大市场经营份额,提升优质社会企业社会知名度,为后续产品升级、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源,引导优质社会企业成为县域龙头企业,引导同类型社会企业稳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地方政府部门也需要在优质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引导优质社会企业对核心技术做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横向功能拓展、纵向功能研发的方式,开拓县域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性,为更多社会企业提供开拓海外市场的条件。以优质社会企业为代表的众多社会企业,也需要根据现有管理系统,对产品研发、生产与服务提供、升级等内容,设计一套内容全面的管理体系,降低资金与资源在各个环节的消耗率,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价值。县域经济发展也可以考虑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规划,向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与更高质量的产品,根据已有的国家级经济发展渠道,开拓县域社会企业的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获取的资金、资源,再次投入到社会企业的产品研发、服务升级中,提高县域各类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完善县域经济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结语若要稳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详细分析县域经济当前情况,明确具体的供给资源与发展局限,结合本文理论内容,设计一套完善的经济发展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优势,提升县域经济在双循环格局中的重要性,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升级与优化,为后续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瑞.彬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22(30):102-105.

[2]王华.着力培育内生动力  推动强县域战略措施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22,51(10):76-79.

[3]张凤臣.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22(30):24-26.

[4]张琴.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整合发展探讨[J].住宅产业,2022(10):110-112.

[5]金东.城乡融合背景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05):81-8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