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邢文静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中心幼儿园 061738

摘要

幼儿学前教育对培养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这些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探讨了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培养;行为习惯;有效策略

正文


 

前言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学前阶段尤为关键,在此期间,他们的自主能力逐渐增强,行为也变得更加独立、精确和灵活。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成人未能在幼儿学习技巧和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行为准则和环境支持,未能关注幼儿的行为调控、调整和关键指导,则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良习惯和坏毛病。有研究表明,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1]。因此,为实现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必须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策略,将优质教育融入幼儿园生活,确保幼儿得到良好的培养。

1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1.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中,高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处可见。科技的普及使得幼儿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幼儿还是处于认知不全的阶段,过早接触信息量驳杂的网络信息,幼儿可能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有益的,哪些是无用的。这可能导致幼儿价值观和行为问题的形成。同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幼儿的生活方式,例如过度依赖电子设备、沉迷于游戏等,这些行为习惯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2家庭教育环境因素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因素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方面,民主、权威、宽容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放纵、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在家庭氛围这一方面,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而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幼儿形成消极、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着些方面,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单亲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等家庭结构可能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2]

1.3幼儿园环境因素

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度过大部分时间,熟悉家庭环境和家人。家庭环境通常舒适、安全,让幼儿感到放松。当幼儿进入幼儿园时,面临从熟悉到陌生的环境转变。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全新的,可能使其感到紧张和无助。如果幼儿园环境混乱、嘈杂,缺乏秩序感,可能会加剧幼儿的焦虑情绪,导致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种环境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3]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疏导和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未能及时给予幼儿适当的关注和疏导,可能导致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形成。在适应新环境困难的情况下,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如动不动发脾气、打人等。这些坏习惯可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难以改正。

2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2.1教师要言传身教,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明礼仪习惯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习惯,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和人际关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规范,更是对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展现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等优良品质。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仪表形象,穿着得体、整洁大方,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活动策划来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例如,在课程中加入礼仪知识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歌曲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表达感谢和道歉等基本的社交技能。

2.2依托视频课件,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伴随着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发展与应用,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更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来帮助学生认识饮食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进而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并与家长共同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饮食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饮食素养和健康意识。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来介绍饮食的基本知识和餐桌礼仪。通过简单生动的动画和图片,幼儿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对身体的作用。同样的,通过生动动画或图片展示幼儿在餐桌上的正确行为礼仪,例如坐姿端正、拿筷勺的正确方法、适度使用餐巾等。这样,幼儿可以在视觉上模仿和学习,增强对饮食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教师可以在视频课件中展示各类食物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身体的积极影响。通过进行有趣的游戏和互动,幼儿可以了解到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味道和独特之处,从而鼓励他们尝试新的食物,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吃饭的欲望。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来与家长共同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向家长展示制作健康饮食的视频和菜谱,教师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给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家长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课件与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2.3推进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当今社会,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很多孩子缺乏实际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与经验。但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普遍认为靠别人完成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然而,劳动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性,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这个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幼儿园方面作为幼儿最重要的两个生活环境,应共同关注和引导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家务活动,如整理衣柜、折叠衣物、帮助准备餐桌等。家长可以通过耐心引导和示范,让幼儿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活动来加强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例如,在集体生活活动中组织幼儿一起清理教室或者种植花草,让他们在集体环境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这样,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的劳动经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有效教育和家庭的配合,才能确保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志平.浅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智力,2023(13):183-186.

[2]冯新华.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分析[J].科幻画报,2023(04):24-25.

[3]常吾茂草.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1(33):23-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