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以《青春萌动》教学活动为例
摘要
关键词
议题式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评价反馈
正文
[基金项目]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思政’理念下大中小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EE220188;课题类别:自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着力培养核心素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议题式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发现、思考、感悟、践行,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课第二框《青春萌动》为例,探讨议题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总议题与分议题
教学目标既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在前期备课阶段,一定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应框题,有理有据地确定教学目标。
以《青春萌动》为例,在解读新课标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力目标为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建立与异性之间的友谊、学会恰当处理异性之间的朦胧情感;知识目标为知道对异性的欣赏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在确立了三维目标后,再依据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发掘总议题与分议题。以《青春萌动》为例,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本框题更侧重在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关注,所以在确立议题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从心理效应思考青春期的‘友’与‘爱’”确立为总议题,并以此为主线,确立了以下三个分议题:议题一从异性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意义;议题二从刺猬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原则;议题三从吊桥效应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异性情感。
议题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具体见下表:
议题 | 教学目标 |
总议题:从心理效应思考青春期的‘友’与‘爱’ | 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议题一:从异性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意义 | 建立与异性之间的友谊 |
议题二:从刺猬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原则 | 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 |
议题三:从吊桥效应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异性情感 | 知道对异性的欣赏和向往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学会恰当处理异性之间的朦胧情感 |
二、依托教学环节,开展议题式教学
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只有融合进课堂教学,并一以贯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青春萌动》教学设计为例,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总议题与三个分议题一一呈现,以期帮助同学们一一达成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环节 | 播放采访视频:我心中“理想型”的特点。 结论:青春萌动是一种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表现。 |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 通过采访,引出主题。 |
讲授新课 | 呈现本节课总议题和分议题。 | 走进议题式教学的情境。 | 从心理学效应出发,以议题式开展教学。 |
讲授新课 | 议题一:从异性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意义。 讲授:什么是异性效应? 采访视频:和异性同学做同桌,你的收获。 通过提炼采访视频,表格呈现被采访同学的优点,得出结论:异性同学的交往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学习对方优秀的品质。 | 思考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成长。 | 通过异性效应在班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异性交往的意义。 |
讲授新课 | 议题二:从刺猬效应思考异性交往的原则 讲授:什么是刺猬效应? 分享展示:一条来自小月同学的求助微信。 通过分析微信信息,找到异性交往不妥当之处,得出结论:异性同学的在交往中要遵循三原则:内心坦荡、言语得当、举止得体。
| 分析思考如何做好异性交往。 | 通过刺猬效应的讲授,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 |
讲授新课 | 议题三:从吊桥效应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异性情感 讲授:什么是吊桥效应? 比较、判断:可以将喜欢发展成爱情吗? 学以致用:收到一张“爱情”小纸条,你怎么回复? 通过照片展示同学们的答案,肯定大家对待青春期朦胧情感的正确态度,并要做到慎重对待、理性处理。
| 学生在纸上书写“爱情”小纸条的回复,并分享。 | 通过“爱情”小纸条的情境代入,让学生感同身受,写出自己对爱情的正确态度。 |
本课小结 | 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学会正确处理青春萌动,与异性朋友携手成长;对异性情感理性慎重,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量。
| 体会到了青春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总结升华。 |
三、议题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
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强化体验与认知,便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评价反馈。评价反馈应注重即时性、生成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在《青春萌动》议题三“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设计了“收到一张‘爱情’小纸条”的情境,让同学们参与回复,体现了评价反馈的“即时性”;回复小纸条的情节,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鼓励同学们依据课堂所学,写下对待青春期朦胧情感应有的正确态度,要做到慎重对待、理智处理,体现了评价反馈的“生成性”;回复爱情小纸条的环节,也正迎合了七年级下学期同学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体现了评价反馈的“针对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议题式教学,重点不在于思辨和争论,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感受和体验的评议,发现具体的社会现实和确定性结论之间的联系。
作为落实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形式,议题式教学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潜能,有助于为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