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引导教师跳出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各项技能,整体教学能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语文课程具备非常显著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而为使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展现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并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需要教师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教学活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的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内涵分析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是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含义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三者的有机融合与相互统一,借此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指导,该教学理念更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1]。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各种新理念、新方法被合理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而“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新教学理念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并且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内容,教学、学习、评价等关键环节能够保持一致,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让教学效果及质量达到理想预期。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意义
“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在教育领域中同等重要,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却更偏重对“教”的探究,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理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恰恰可以有效改善“教”与“学”不平衡的情况,使整体教学的互动性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评”中的“评”,即教学评价,其在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综合性特征,考试与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卷面测试,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这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可以保障教师“教”、学生“学”、师生评价三者的整体性,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创设更丰富的教学活动,还能使学生在“教”与“学”中达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探索热情,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的要点
第一,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应当明确语文教学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及时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同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
第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锻炼。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打造可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2]。这样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和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第三,注重对教学策略的多样化设计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由于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自主性,使得大部分的教育契机可遇不可求、转瞬即逝。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时机,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针对教学策略进行多样化设计,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增强语文课堂的开发性与自主性,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一)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采用“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方式开展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仔细研读相应的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的整体教学方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使“教”与“学”的联系越加紧密,并且能够为学生深度探索、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内核也能得到显现。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当体现出差异性,摒弃传统教学思维,结合客观教学条件,因材施教,展现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整体优化,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课文《金色的鱼钩》时,
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阅读与学习指明方向。依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思考,使学生了解老班长尽职尽责、乐观坚强、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等高尚品质与宝贵精神,感知红军长征的艰辛,借此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缅怀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精神。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可以融入一些重要的人文教育元素,使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高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做好相应的铺垫。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知识接受能力,及时了解学生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哪些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等,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索。制定好教学策略后,为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参考实际学习情况及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评价三者高度统一,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3]。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年级(上)《落花生》一课时,需要将“教—学—评”一致性作为基础教学理念,之后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标记,然后结合课前测验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可以理清课文脉络,建立起课文的内在结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结构与思想,深刻感知其中的情感内涵,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参考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情境及具体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精准的语言做出恰当的评价,使学生在了解自身学习优势的同时,能够清楚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正,这样学生能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主动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当中,从而达成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将教学评价巧妙地融入后续教学当中,通过合理的评价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发挥优势,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学科技能,探索文字中包含的深层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保持“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还能激励学生始终坚持主动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全面贯彻与推进,使“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一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教育指导思想,也是极具重要性的教学工具。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重视程度,积极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同时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行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能够形成清晰、完整的学科思维框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成效,有效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技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雨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2(23):126-128.
[2]李美娇.依学助教以思促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评价策略的运用[J].读与写:中旬,2021(3):0039-0039.
[3]沈雪芳.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中高年级"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3):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