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比较单一。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有时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也就是说,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会将以往的板书设计用课件展示的方法代替。尽管这样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活动的便捷性,但教学过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很多时候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角色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处于从属位置。受此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受到抑制,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有时会缺少教学资源的设计以及选择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讲解课内基础知识上,缺少对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由于缺少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撑,所以学习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教学评价有待改进。在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中,评价环节很多时候仍然是教师的简单点评,或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仅仅运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也不例外。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生动和有效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首先,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纸面上的文字、图形和计算为主要形式,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性。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形象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应用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展数学学习的范围和深度。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材有限,无法覆盖所有的数学知识点和应用场景。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资源,包括数学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电子图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一些模拟实验和数学建模的工具,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融合的意义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方面。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分析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利用微课的辅助性,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尽管小学数学相对容易,但由于其抽象性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预习时常面临着挑战。以往的小学数学课程安排不科学,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前未获得足够的指导,致使他们无法理解课程的重点。学生认为完成预习就是大概了解新课程的内容,很明显,这种预习方法既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阻碍了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他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新的知识点转化成几分钟的视频,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前,教师可以将要表达的内容拍摄成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按照这种方式预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包括分母和分子以及几分之几的含义,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乐于学习,并且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但他们由于年龄较小,还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管控能力,时常会带着懒散的心理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一些新鲜事物吸引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感官层面,利用信息科技中的视频、音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境,通过刺激学生感官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他们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知识学习中,激发强烈的数学知识求知欲望,进而在积极学习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也需要重视小学生的思维感官发展,要促进学生在信息化数学课堂学习情境中有效地将教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理论基础知识,还能够获得数学技能。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展示课件,并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同学们,花园里的小昆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逐渐苏醒变得活跃,它们在美丽的花丛中快乐地舞动着,但是这些小昆虫由于花朵的遮掩只展示出了自己半个身影,我们无法看出它们的全貌,你们能够从这半个身影中知道花园中都有哪些可爱的小昆虫吗?”教师结合情境为学生展示半个身影的昆虫图片,学生在思考后均能够回答出这些昆虫的名字,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昆虫的全貌并继续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昆虫都有哪些相同点吗?”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引下仔细观看屏幕中的昆虫图案,并说出“这些小昆虫都是节肢动物”“有些昆虫左右两边一样”等,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可以引出本堂课教学的主题。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生创设花园里昆虫飞舞的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能够借助信息化的情境自然引出教学的主题。
(三)进行直观教学,突破学习难点
从学科特征来看,很多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知识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难点。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直观化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圆锥的特征,知道圆锥的地面、侧面、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与操作。由于这是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曲面空间图形,所以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利用这个软件,可以从工具栏中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圆锥进行拖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同时,还可以沿着圆锥的侧面将其剪切和展开。与直接动手操作相比,在几何画板中进行操作时可以保留操作过程的轨迹,使学生将动手操作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与原图形进行直观的对比。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完成展示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认识观察和研究圆锥。通过直观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了一些与立体图形有关的学习经验,并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化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整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来展示数学模型和数学图形,与物理或地理等学科进行关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一个名为“数字寻宝”的综合性项目,结合数学知识和地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实施。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将充当寻宝冒险者,通过导航地理位置,寻找隐藏在不同地点的数字宝藏。项目的设计步骤是:首先,设置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位置和方向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某宝藏位于坐标轴上的某个点,学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移动和转向操作,计算最终宝藏所在的坐标。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地图或在线地图应用程序,来标记宝藏的位置;也可以在地图上选择起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进行移动和转向操作,找到宝藏所在的位置。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方向指示,如东、西、南、北等,结合地图上的地标,进行正确的移动和转向操作。学生也可以制作图表、计算平均移动距离或探索宝藏位置的分布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整合,在寻宝的过程中利用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加深对位置与方向的理解,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标记和导航地理位置。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寻宝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以提升数据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的跨学科整合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数学学科和地理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和跨学科整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将学科知识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
(五)借用信息技术实现家校联合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在家校联合教学这条渠道当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方式,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下是结合教材中知识点“正比例与反比例”来分析如何借用信息技术实现家校联合教学并给出的一些有效措施。
(1)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和学校网站,教师可以将与正比例与反比例相关的学习资源分享给家长和学生。这些资源可以包括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和学习指导等。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
(2)在线学习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供学生和家长使用。这样的平台可以提供交互式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并获得即时的反馈和评估。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进行沟通。
(3)在线讨论和协作:通过在线平台或社交媒体,学生可以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协作。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讨论组或论坛,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中尚存的问题,从而逐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传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1):31-32.
[2]王海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S1):65-67.
[3]陈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新教师,2021(12):71-72.
[4]周振永.关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25-26.
[5]张红艳.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239-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