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应用
正文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而身为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积极担负起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并积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到课堂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开放其文化之花、彰显其文化之魂。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好的教育要培养能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全球经济层面的交流必然会带来文化冲击和思维碰撞。没有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一个民族最具凝聚力的符号形式。我们在接受各种新变化的同时,一定不能摒弃最能代表本民族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的灿烂辉煌。历经了几千年的淬炼,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越来越鲜明地向华夏子孙、向世界各国展现它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中国话、中国字、中国菜、中国习俗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追捧和膜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能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的符号,它像一只和平鸽架起了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优秀传统文化有如此大的作用,作为教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当前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比较少,反而接触外来文化的途径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很难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产生共情。基于这种背景,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强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体系全面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已经开始提上日程,同时也成了学科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全面的文化熏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继而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全方位贯彻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拓展教材,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尽量不要和现行的教学任务相冲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在保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优秀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充分地使用教材,尽量从教材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要高效率地为学生讲授教材上的一些经典篇目。
比如,《春望》《观书有感》《清平乐·村居》等,都是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领会,实现情感方面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例如,在讲授汉字时,教师可为学生适当引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汉字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再如,在教学换偏旁识字时,教师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汉字的特点和魅力,既能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提升汉字教学的效率,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融入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和鼓舞人心的故事,都与中华民族的山水风光以及优秀文化有关。如果学生想在学习课文之前提前对我国的优秀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创建传统文化展示墙,将在课程中即将学习的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相应的海报设计,并将绘制完成的海报张贴在展示墙上。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堂上的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设备,将学生需要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在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去认真地体会中国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山行》《惠崇春江晚景》《咏柳》《村居》等时,为了促进学生对诗中景象的深入理解,教师就可以“山”“春江晚景”“柳”“村子”等景象的视频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为学生创造一种置身于美景的学习体验,进而使学生能够对诗中的描写以及作者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环境当中去,从而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引入生活元素,感受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命元素,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趣味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新的词汇和句子,为本课打下基础。利用语言引导学生离不开汉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甲骨文、行书、草书等繁体汉字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成功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灵活的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与渗透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让教师在更大程度上将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渗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古诗词朗诵比赛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或者通过每一日一读活动让学生扩展其知识面,同时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学习。如此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以及语文素养。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也是教师对中华文明进行延续的历史使命。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端正学生的德行,使学生能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教师也应该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四)利用小组合作方法,组织学生文化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教材,立足学情,依托合理的小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互动合作的水平,促进课堂走向纵深。当前很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比较僵硬。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相互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具体使用小组分工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入任务驱动法,设计一些层次性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组内讨论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引,提高组内讨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时候,教师还要做好组间巡视工作,观察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且在部分小组遇到明显困境难以继续讨论的时候,要适当介入其中。这样,小组分工合作教学模式就可以发挥预期的价值,更好地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小学语文《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感知这些故事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任务为将民间故事和缩写故事,因此教师在设计组内任务的时候,也可以融入这些教学内容。基于这些考量,最终将层次化任务设计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分角色演绎牛郎织女”“编写牛郎织女故事梗概”等。通过这些层次化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过程中对传统民间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降低他们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点的难度。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教师就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在小学时期,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是提高他们智力能力的一个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随之地进行运作,他们会随着实践活动的进行而展开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摆脱课堂学习的局限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纸”。
“纸”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他们每天都要与其打交道,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发明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探索。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自己动手展开实践。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部门去进行参观。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纸”的制作过程。这样一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途径就变得更加广泛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借助传统节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
中国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这种植根于中国历史丰富沃土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历史成分和哲理成分,有着无限的感召价值。通过感受、认识中华传统节日,有助于学生本着家国情感,加深对传统节日精神的认同感,让传统节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成长、和谐发展的主要媒介。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就“泼水节”的习俗,带领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可以鼓励学生探寻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圩节等,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也蕴藏了巨大的人类文明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融合给予关注,这不仅是目前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更是研究语文课程特点的主要任务。教师在讲授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能够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内涵,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应芳.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J].国家通用语文文字教
学与研究,2022(1):143—145.
[2]薛晓婷.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10):200—201.
[3]霍敏,袁正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文
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8):183—186.
[4]项宏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1(5):
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