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结果缘何“忽高忽低”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血常规检查是医院检查中最主要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关乎受检者的健康与安全,但是很多受检者经常有疑惑,为什么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忽高忽低”呢?其实血常规检查除了受到病理性的原因上升或者下降之外,还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血常规结果“忽高忽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血样采集因素
(1)标本凝集:受检者所采用的采血方式会影响检验结果,例如在进行静脉采血或者末梢采血的时候,会影响细胞计数或分类,而血液的稀释情况以及凝血情况也是需要注意的,在使用采血管进行标本采集的时候,由于其管中含有抗凝剂,应当及时进行颠倒混匀,如果混匀不充分会造成标本凝集,导致血小板、凝血等检查项目受到影响而出现误差。另外受检者在完成脂肪乳、抗生素等相关药物输注之后马上采血,即使采血部位不是同侧肢体,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2)血液样本贮存时间与环境:在血液样本处于不同的保存环境中,其血液细胞指数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例如血液样本保存时间超过4h,血小板计数会出现降低情况,因此通常需要在采血2h内送检尽量减少长时间运输,避免出现剧烈的晃动。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送检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进行妥善保存并尽早完成检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血常规血样不可以进行冷冻储存。
二、生理因素
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季节等多重生理因素也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例如男性的血常规检查中有部分指标就会显著高于女性,成年人的部分指标就会高于婴幼儿,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其红细胞通常也会逐渐减少。正常人的血小板以及白细胞数会因为白天和夜晚产生波动。气候的改变所引发的生理变化也由可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比如在夏季或者冬季的时候部分个体会出现血常规指标存在变化。在刚刚完成进食补水后,机体中的血液会被生理性稀释,此时RBC与Hb值会存在降低的情况,而在采血前开展过剧烈运动会使得血液浓度升高,其血液样本中的RBC与Hb值则相对应的出现升高。经常吸烟的人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的含量较高,有部分甚至可达到8%以上,长久吸烟者其体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增加,而啫酸粒细胞数量减少,同时血红蛋白以及平均红细胞体积升高。另外在饮酒之后会造成血浆乳酸、乙酸盐、尿酸盐等升高,如果是长期饮酒其体内谷氨酰转肽酶、高密度蛋白胆固醇较不饮酒的人要高,且平均红细胞体积也会增加。
三、仪器与试剂因素
当前医疗仪器逐步更新换代,种类繁多,而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随着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损耗增大,其精确度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误差。另外仪器的清洁度也会直接影响检查结果,若仪器中存在粉尘、水渍、堆积物等混入血液样本中,会造成血液样本浓度出现变化,另外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会使得血液浓度升高,相应的优势细胞计数也会升高,而温度过低则会影响白细胞分类,造成血小板指标出现误差。除了仪器之外,试剂的使用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在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尽可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并对校准标志物的有限期核验,确保其处于有效期中,在测定时需要连续完成11次测,并将第1次的数据排除掉,把第2次至第11次的数值取平均值、标准差、相对误差以及绝对误差,检查获得的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其检查结果的精确性关乎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受检者的健康安全,在上述的多种影响因素里面,有部分是需要受检者自身需要注意的因素,还有部分是需要血常规检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因素,只有在双方都提高对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认识,加强重视,才能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为医疗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潘俊辉,男,汉族,1980.1月出生,广东省兴宁市人,本科学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临床基础检验血液与体液,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桥东学背街1号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电话:13516672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