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
正文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大部分功能已经丧失了,只有残余的一小部分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式才可以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清除患者身体内部的毒素,逐步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从而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期。血管通路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一条重要通道,该通路发生血栓或感染等并发症是造成患者住院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但临床仍经常出现该类患者发生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对其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早期了解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明确引发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对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防控措施,本研究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护理政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对象。本文患者均采用维持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意识清醒,未使用抗凝药;排除恶性肿瘤、妊娠哺乳期妇女、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以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透析时间(18.2±5.3)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平均透析时间(18.5±5.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口头宣教、出院指导、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等。观察组实施全程跟踪护理。(1)组建全程跟踪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护士任组员。(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结合患者病情,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3)情绪疏导。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4)治疗过程中,保持透析室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勤于观察动静脉瘘是否有血管杂音,是否有震颤,发现杂音,要清洗穿刺部位。穿刺失败需要固定按压,可以选择硫酸镁湿敷,并观察各项生命指标变化。下机前规范拔出穿刺针并按压,内瘘压迫时间为20min,观察穿刺点和周围皮肤,注意是否有内瘘渗血,观察内瘘是否通畅。若要留置静脉导管,应规范封管,并做好固定工作。(5)出院指导。出院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居家的自我护理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管通路的常见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感染和出血,具体判定标准如下。①血栓栓塞:透析血流量<180mL/min或中断;局部有触压痛感、超声检查可见内瘘血栓块状物;血管造影显示,血管明显狭窄、无造影剂通过,血管充盈缺损。②感染:内瘘感染即内瘘穿刺处发红或肿胀,严重者出现局部脓液,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畏寒或发热症状,血培养呈阳性;置管感染即置管部位发红,有压痛感,触摸有硬结,伴有发热或溢脓现象。③出血:穿刺部位出血或皮下渗血不止。将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上述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主要对比内容如下:血管通路再循环情况、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此外还需要对比两组患者两组患者因血栓问题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APTT(30.78±4.18)s、PT(11.47±2.25)s、Fbg(3.38±0.72)g/L,对照组:APTT(30.72±4.19)s、PT(11.48±2.26)s、Fbg(3.37±0.78)g/L。干预后,观察组:APTT(37.40±2.85)s、PT(14.03±1.17)s、Fbg(2.57±0.94)g/L,对照组:APTT(31.58±3.60)s、PT(12.45±1.94)s、Fbg(3.09±0.79)g/L。两组干预前各凝血功能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153、7.5160、2.4427,均P<0.05)。
2.2两组血管通路再循环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血尿素氮再循环率为(8.31±1.40)%、血肌酐再循环率为(8.40±2.50)%,对照组分别为(11.79±2.08)%、(12.65±2.72)%。观察组血管通路再循环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473、19.9644,均P<0.05)。
2.3两组血栓形成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管狭窄1例、血栓形成2例,对照组:血管狭窄6例、动脉瘤4例、血栓形成11例。观察组各血栓形成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8、4.2051、7.4047,均P<0.05)。
3讨论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优先选择自体血管作为MHD血管通路,因为自体血管可以反复穿刺,使用时间较长,在出现并发症后能够有效维护。但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血管病变、自身存在着糖尿病肾病合并导致的血管硬化等情况就不能选择自体血管。因为此类患者的血管内径狭窄,很难建立自体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一般在八周以内可以达到成熟,在这个阶段可以顺利使用,内瘘成熟率能够达到75%左右。虽然成熟率达不到100%,但后期不易出现并发症,即使出现并发症,也都是轻微型的便于治愈。人工血管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需要像自体血管那样等待内瘘成熟期,2至4周血清肿消退后就可以穿刺。现阶段已经出现了ACYSEAL型人工血管,无需等待建立后的第二天就能够顺利使用,出现流量不足的几率比较低。但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相比更容易出现静脉流出道狭窄,进而引起内瘘血栓或栓塞的情况。出现栓塞的因素较多,包括:没有正确穿刺、按压方式不合理、患者的血液浓稠度比较高等。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穿刺、合理按压,这样既能够降低患者的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够确保患者的血液流变,保持正常。与自体血管相比人工血管很容易出现动静脉内瘘感染的情况,虽然整体的感染几率只有6.7%,但是感染后大多是重症,预后效果不佳,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痛苦。人工血管感染一般是管周感染和全身感染。管周感染是管周红肿和渗出的情况,需要及时移出导管,采取抗菌治疗。全身感染一般是菌血症,患者会出现寒战与发热交替的情况,需要及时去除导管,采取抗菌素治疗。
TCC通路的置管位置选择性较高,在置管后就可以立刻使用,出现动脉窃血的几率较低,在透析时也不需要再次穿刺。但TCC血管通路的危险性比较高,难以保持长期通畅。后期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血流量不足,导管抽吸不畅的问题。如果导管的留置时间比较长,那么患者极易出现中心动脉狭窄的情况,感染率也会大大提升。要想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就需要及时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对比导管周围皮肤和温度,如果出现异常,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抗感染治疗。
感染和栓塞是众多血管通路并发症中危险性较高的两种病症,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患者血液较为粘稠、年龄较大、及早使用了内瘘、存在着一些原发病、医生没有采取正确的护理方式、透析过程中存在低血压等情况,就有极大的几率出现血栓。除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外,医护人员只能够通过规范护理操作等方式,降低出现血栓的几率。如果患者的血流量较少、因天气较热或过敏等因素没有及时换药,出现了抓挠情况、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消毒,采取无菌处理患者极容易出现感染。本次研究过程中从使用寿命、血管通路血栓形成以及感染率这三方面出发,计算了每组患者的并发症率,分析了出现的并发症类型,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建立规范MHD血管通路、加强管理的重视度。
根据临床研究能够发现,要想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就要采取血管通路的方式。合适的血管通路既能够丰富患者的血液,还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但现阶段并没有出现相对完美的通路方案,无法在针对患者采取血管通路的同时将患者的并发症降到最低。因此,在治疗患者时应当综合考量选择最优方案即可。现阶段血管通路的方案较多,包括: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等。这两种方案都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优势。前者需要用到半永久深静脉导管技术,该种方案出现动脉窃血的几率非常低,不会给患者的血流动力参数带来较大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栓塞等一些并发症。后者可以提升患者身体内的血液流量,可以长时间应用,在预防管腔内栓塞、留置管处栓塞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如果针对高年龄患者或者合并周围血管性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静脉组织显示出纤细状,并且大部分血管内腔发生狭窄,不能有效进行静脉内瘘处理,此时需要合理应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但需要医护人员依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通路,也需要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升工作的效率。如患者存在不足的血流量,此时需要操作人员寻找发生的原因,选择合理方案实施针对性处理。同时予以患者和家属正确的健康教育,告知其保护血管通路的有效方法。
为降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根据上述分析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以下护理预防对策: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体育锻炼和科学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②规范对病房的消毒管理,指导患者自行规范按压止血,并严格控制按压时间。③加强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④严格控制超滤量,保证血管再充盈的时间,维持机体血流稳定。⑤对于伴有轻微炎症的患者,采用维生素C预冲透析器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于血红蛋白水平过高的患者,尽量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⑥引导患者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原发疾病,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调整饮食方案,科学调整患者脂肪类和糖类的摄入比例。遵医嘱规律用药,不擅自减药或停药。⑦认真做好疾病及并发症相关健康知识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及管理能力。
本文观察组实施全程跟踪护理后,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血尿素氮在循环率等。表明了可以针对患者采取全程跟踪护理干预的方式,认为这种护理方式的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全程跟踪护理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值得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邸玉芳.探究全程跟踪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价值[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9,6(36).
[2]肖琳,刘秀娟.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种常用血管通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
[3]张丽,邱建霞.全程跟踪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0,31(2).
[4]骆美良,骆瑾瑜,沈洁,等.全程跟踪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