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急性护理路径;急诊护理;应用效果;满意度
正文
急诊科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对于患者来说护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1]。对于多数患者来说,一般急诊为突发病症,患者家属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并容易产生误会,引发医患纠纷[1]。为提升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应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通过对急诊科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旨在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共计53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试验组患者人数分别为27例、26例,常规组、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急诊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干预的方式。常规组、试验组急诊患者的年龄均值分别为46.90±1.24岁、46.20±1.35岁。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资料比较,差异不大。
1.2方法
常规组急诊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进行吸氧,综合医生的诊断结果、医嘱进行急性护理操作。在完成操作中,在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进行治疗。
试验组采用急性护理路径干预。
在接到120调度电话后,1-3min出车,出车时,和家人打电话联系,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另一方面安慰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进行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干扰,就地采用卧位、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通过叮嘱胸痛患者应冷静并保证室内安静,帮助患者平卧并进行家庭急救,切忌剧烈搬动。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活动均会增加心肌供应,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心肌缺血,并引发心律失常的情况。根据医嘱叮嘱患者舌下服用硝酸甘油,为患者进一步争取急救时间,以此来降低死亡率。接诊胸痛患者后,应在10分钟内为胸痛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并通知医生。
1.建立静脉通道及给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根据医嘱进行静脉用药,右侧肢体便于急诊PCI治疗,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
2病情观察
血压监测。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血压的变化可提示休克的发生,为了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护理人员应每十五分钟检测一次。如患者血压下降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口中发绀等症状则可判定患者处于休克状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待血压保持平稳时可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心电监测。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因此患者输液后必须应用心电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发生心律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在床边备齐呼吸机、除颤仪等抢救仪器与药品,同时保证抢救仪器的功能完好,以便及时抢救。在患者抢救成功后,如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送心内科或介入室,并做好交接。
3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疼痛,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持续性缺血以及缺氧后,体内的代谢产物将会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加用硝酸甘油,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吗啡进行止痛,经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4氧疗护理
依据患者胸闷、胸痛程度决定给氧浓度及给氧方式。如果症状减轻,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如若病人呼吸困难,面色口唇紫绀,鼻导管给氧不能改善的情况下,应高流量面罩给氧,若患者呼吸心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5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护理团队:由经验丰富、临床负责的护士组成,由主要护士领导。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经验,将急性护理路径理念充分融入患者护理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诊断和治疗期间及时询问患者的护理需求,并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这些需求;为患有急性疾病和快速变化疾病的人群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大多数患者在住院后情绪激动,大多数患者突然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制定目标营养计划。家属有责任监督并严格监督患者按照营养计划进食。通过制定优质护理的实施并做好监管,通过进行相应培训,包含心理护理、专业护理及相关技能,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综合素质,并更好的理解优质护理的内涵。
1.3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巡回护理、护理安全、仪器设备管理评分。
(2)抢救时间及相关参数比对。
(3)满意度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其中常规组患者中护理质量、巡回护理、护理安全、仪器设备管理评分分别为78.53±3.24、82.15±2.18、82.37±3.52、82.38±1.09分,试验组患者中护理质量、巡回护理、护理安全、仪器设备管理评分分别为94.24±3.24、95.61±4.85、95.38±3.49、97.28±2.92分,经比较,两组患者具有一定差异(p<0.05)。
表1 患者护理质量等相关评分
组别 | 例数 | 护理质量 | 巡回护理 | 护理安全 | 仪器设备管理 |
常规组 | 27 | 78.53±3.24 | 82.15±2.18 | 82.37±3.52 | 82.38±1.09 |
试验组 | 26 | 94.24±3.24 | 95.61±4.85 | 95.38±3.49 | 97.28±2.92 |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时间、相关参数比较,试验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急诊室进出消耗时间比较,试验组效果相对较优(p<0.05)。
表2.常规组和试验组抢救时间及相关参数比对
组别 | 例数 | 抢救时间 (min) | 住院时间 (d) | 急诊室进出消耗时间 | ||
常规组 | 27 | 53.30±3.14 | 13.47±1.30 | 33.42±5.24 | ||
试验组 | 26 | 30.12±2.13 | 11.34±1.10 | 22.18±3.47 | ||
t | - | 11.090 | 5.901 | 6.364 | ||
P | - | <0.05 | <0.05 | <0.05 |
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满意度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4.69±2.26、94.47±2.13分,t=0.657、6.735,p=0.873、0.000,试验组效果相对较好。
表3.不同护理干预后满意度情况比较[n%]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常规组 | 64.57±2.23 | 78.23±2.27 |
试验组 | 64.69±2.26 | 94.47±2.13 |
t | 0.657 | 6.735 |
p | 0.873 | 0.000 |
3.讨论
对于急诊科患者来说,整体发病急、病情复杂,除医生的治疗水平之外,护理人员技术尤为重要[3]。对于护理人员来说,由于护理过程容易出现纰漏,并容易出现护理纠纷,从而使整体质量受损。优质护理核心干预主要是人为进行干预,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在全面进行服务的同时主要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主,在改善患者就诊环境的基础上以此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4]。
急诊科作为当前病情较为复杂、集中的科室,对于抢救、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也是当前急诊患者入院的主要途径[5]。急诊科护理工作量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各类状况,护理人员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还应保证能够处理不同突发情况的能力,在提升患者依从性的基础上能够提升护理质量[6]。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突发性极强,对于患者的生命产生了很大威胁。因此,提早发现展开治疗,将疾病的风险控制到最低。研究发现对急性患者应用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出现心血管事件,这样就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患者的压力也到了缓解[7]。在心肌梗死急性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急救治疗的应用,做好早期抢救工作,遵医嘱用药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要给予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8]。此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心肌梗死急性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方法,更加配合治疗人员的工作[9]。
作为现阶段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射血功能停止,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发病快,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会导致人体出现明显缺氧、缺血,在此出现时将会导致死亡。在患者抢救措施完成后,应采取有效的方式以此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再次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观察心肌梗死患者的情况,将稳定患者病情作为主要目的[10]。
急诊护理作为本科室人员的必要内容,采用急诊方式主要以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前,主要表现为心理恐惧、严重创伤,因此为改善恐惧,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依从性,应开展护理工作,以减少创伤、恢复心理状态为主。在急诊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危重疾病,应及时、迅速、采用最快速度从而做好抢救,并恢复患者功能[11]。
首先要做的是让病房安静卫生,及时通风消毒,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其次,医护人员应注意外观设备,保持衣物清洁,建立和谐的护理和治疗关系。我们必须以热情和尊重所有患者,让他们使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疼痛,改善身体和免疫力。其次,我们必须加强输液指导和干预,增加输液治疗期间的就诊次数,并特别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输液期间的副作用。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最后,进行详细的护理,为诊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在进入抢救室进行急救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准备好急救设备和药物。
为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在提升护理服务的同时,能够满足患者满意度。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完成护理目标的同时以此来提升护理质量。在抢救工作中,在充分理解患者家属心情的同时,给予对应的指导,在保证护理人员责任心、爱心的同时,全力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在随社会对于急救需求不断提出的同时,通过进行人员的强化培训,在尊重患者合法权利、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12],能够及时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较好。参考文献
[1]杨保华,张可,王春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8):184-186.
[2]刘伟学,廖纪华,袁耀根,郭玉兰.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价值[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02):45-46.
[3]黎文娟,杨静,王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5):85-87.
[4]张旭楚.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2):102.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20.22.081.
[5]邹洁,成芳瑜.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6):146.
[6]胡思蔓.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9):138+140.
[7]何艳梅,蔡炜恩,李彩虹,伍景阳.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72-74.
[8]李野.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14-15.DOI:10.15912/j.cnki.gocm.2019.30.012.
[9]伍倩倩,梁意球,黄斯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12.
[10]刘敏.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81+86.
[11]马元元.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梗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5):98+111.
[12]石慧.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