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在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燕烨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东 广州510800

摘要

目的:分析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在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研究时间内(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将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采用无缝隙导向性护理的3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82%VS29.41%,P<0.05)。结论:在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运用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干预效果较理想,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利于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无缝隙导向性护理;ECMO;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常见心血管损伤疾病,死亡率较高,在发病初期患者冠状动脉受到阻塞,从而影响心脏的血液和氧气供应[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胸部不适等心衰症状,随着疾病发展会引起心脏及全身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患者甚至会直接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为维持AMI患者生命体征通常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介入治疗,ECMO又称为体外生命支持,主要源自体外循环,可在局部循环受阻的情况下提供短期支持。AMI患者病情危重,在ECMO介入治疗时应该与有效的护理措施相结合,以保证治疗的安全[3]基于此,本文选取旨在分析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在ECMO支持下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抽签法将20207-20227月本院诊治68ECMO支持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男女患者(2014),年龄50-72岁(60.54±2.41)岁,病程2h-5h2.34±0.41h;观察组男女患者(2113),年龄51-73岁(60.57±2.47)岁,病程1-5h2.14±0.42h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实验室指标确诊为AMI患者2符合ECMO介入治疗适应症3意识清醒可以正常沟通交流4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并同意5)病案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依从性低,拒绝配合相关治疗及研究2合并急性心血管疾病;3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4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5)近期参加过临床研究。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在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对抢救过程的优化,对病房内环境的维护,对患者生理参数和生命体征进行监和记录,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观察组在抢救、护理、体格检查等护理工作基础上,增设护理内容,实施无缝隙导向性护理路径的综合性护理。首先选择科室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专业医师和责任护士组成一个专项护理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相关的护理培训,确保整体护理工作成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入院1-2天:护理人员核对患者的信息,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同时介绍病区设施和医院环境及家属陪护制度。持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应注意皮肤出血状况。指导患者完成相关辅助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入院3-4天: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做好对患者身体清洁工作定期给患者翻身,改善身体舒适度,防止褥疮发生。同时家属帮助患者被动肢体活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入院5-6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上身自主活动,同时进行正确的呼吸技巧训练。该阶段可为患者提供书籍或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疾病关注力,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并注意其负性情绪,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入院7-10天:指导患者做自主肢体锻炼,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和疾病特点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另外方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健康知识宣教,讲解AMIECMO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加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⑤入院10天后:在此阶段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加强用药指导,同时持续各项指标监测和评估。出院指导:辅助患者完成各项出院检查,叮嘱患者不可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定期复查、复诊;叮嘱患者科学饮食和合理作息,适当功能锻炼,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

采用质量评分(SF-36)量表[4]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评分、社会评分四个项目表为百分制得分与患者生存质量呈正比。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HAMAHAMD[5]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心理;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表(PSQI[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分数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呈反比。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项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HAMAHAMD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HAMAHAMDPSQI评分比较±s

组别

n

HAMA

HAMD

PSQI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4

16.32.26

5.34±1.57*

17.32.27

6.54±1.27*

13.46±2.26

3.29±0.75*

对照组                   

34

16.52.32

7.34±1.81*

17.14±2.43

8.75±2.08*

13.42.19

5.79±0.62*

t


0.306

4.867

0.281

25.362

0.037

14.981

P


0.761

0.000

0.780

0.000

0.971

0.00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心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评分

社会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4

55.38±4.26

82.34±5.57*

54.30±4.27

83.54±5.27*

58.74±4.19

79.79±5.81*

52.46±4.27

78.79±5.35*

对照组

34

55.45±4.32

72.42±5.28*

54.14±4.43

73.75±5.08*

58.41±4.34

71.52±5.41*

52.48±4.19

68.79±5.52*

t


0.816

10.421

0.210

10.783

0.441

8.399

0.270

10.488

P


0.935

0.000

0.834

0.000

0.660

0.000

0.983

0.00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82%VS29.41%P<0.05)。见表4

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感染

皮下血肿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4

12.50

11.79

02.14

11.79

38.82

对照组

34

24.86

34.64

25.00

26.43

1029.41

c2


-

-

-

-

4.660

P


-

-

-

-

0.031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AMI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该疾病患者心肺受损严重,临床上多采取ECMO疗法,可以通过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进行长时间的受损的心肺支持,以保持患者正常的血液循环[7]有研究表明,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措施密切关联性,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质量。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阶段性和动态化的评估,同时给予持续性的护理干预以实现最终治疗效果的提升[8]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无缝隙导向性护理观察组HAMAHAMDPSQI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提示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可以改善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睡眠质量。究其原因导向性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护理人员专业、有秩序地护理工作在每个时间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升护理的品质和专业内涵。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干预措施,让患者得到持续性和完整性的服务,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运用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无缝隙导向性护理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专项培训,对不同阶段的护理措施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减少以往传统护理工作中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护理工作有序展开,对患者的各阶段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82%VS29.41%P<0.05)。这与韦海蒲[9]学者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提示相较于常规护理措施,无缝隙导向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对ECMO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无缝隙导向性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效果更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睡眠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户利平.导向性护理路径表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2):2109-2111.

[2]孙丽娟,王青,陈开祥,许美艳,陈小卫.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联合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4):167-170.

[3]郑美琴,彭志亮.基于5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3,13(3):76-7885.

[4]J. C M ,Katy S ,D. P M .The illness perceptions of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no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J].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23,34(7):496-503.

[5]张玲.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9):172-174.

[6]廖婷.基于循证的路径化护理在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3,30(3):124-127.

[7]程丽,王凌云.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化延伸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2):92-95.

[8]Christiane E ,Jannik F ,Lena M , et al.Contemporary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survivors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Clinical kidney journal,2023,16(11):1947-1956.

[9]韦海蒲.急诊ECMO系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3):116-118.

作者简介:

张燕烨(1992年1月10日)女;籍贯:广东广州;民族:汉;职称:主管护师;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学历:本科;从事工作: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