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全科护理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全科护理;血糖达标率;应用研究
正文
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一般由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自身免疫等因素所致,当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继而出现口渴、多饮的情况[1]。本病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治疗方案,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具有与非糖尿病者同等的生活质量和寿命[2]。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对于糖尿病病患而言,社区对其开展全科护理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经相关检查明确为糖尿病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占比为63.33%、36.67%,年龄范围41至69岁,中间数值(59.20±4.86)岁,病程范围1至6年,中间数值(3.72±0.53)年。观察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占比为70.00%、30.00%,年龄范围43至67岁,中间数值(60.15±4.23)岁,病程范围2至5年,中间数值(3.58±0.41)年。经比较得知,两组患者占比、年龄、病程等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具备基本沟通、认知能力;自愿参与,依从性良好;近期未进行其它干预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急性慢性肾炎;合并心、肺、肝功能异常;合并血液性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将常规护理作为干预方案,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同时应遵医嘱定时服药并复查,若用药后出现胃肠反应、躯体性反应等不适症状,可适量补充糖分,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观察组将全科护理作为干预方案,具体为:(1)身体护理,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普遍减低,若出现破损时易发生感染,因而告知患者日常要注意足部卫生,帮助患者提高防护能力,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 (2)心理护理,在控糖的过程患者极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需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3)血糖检测,护理人员在指导血糖自我监测时,应确保糖尿病患者持续接受指导,并定期对技术、结果及其使用血糖自我监测数据调整治疗的能力进行评估。 (4)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需根据自身的身高、体重比例,来合理控制蛋白质、碳水以及脂肪摄入量,应低油、低盐饮食,以蔬菜、粗粮为主,避免食用高糖、油炸、刺激性食物。(5)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服用要求进行服用,不可随意停用药物或者服用新的药物,不可过量服用,也不可饭前饭后药颠倒使用。(6) 健康管理,告知患者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相同的起床时间和就寝时间,通过调节睡眠,可以降低升糖激素的活性,改善患者的黎明现象,更好的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采取本社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评测,包括糖尿病诱因、用药知识、注意事项、饮食干预、血糖监测技巧等,采取1~5分评级,分值越高代表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越优。(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糖代谢指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患者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胰岛素功能,使用C肽释放试验观察患者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4)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使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进行评测,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治疗效果、社会关系等,采用1~5分评级,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高。(5)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分为完全达标、基本达标以及不达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的数据均录入SPSS22.0这个软件中处理,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两组的差异情况;(±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两组的差异情况,如果两组对比有差异,则说明P<0.05,无差异则P>0.05。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糖尿病诱因、用药知识、注意事项、饮食干预、血糖监测技巧等疾病知识掌握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糖尿病诱因、用药知识、注意事项、饮食干预、血糖监测技巧等疾病知识掌握评分显著更高(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分)
组别 | 糖尿病诱因 | 用药知识 | 注意事项 | 饮食干预 | 血糖监测技巧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30) | 1.38±0.16 | 2.53±0.24 | 1.19±0.10 | 2.35±0.21 | 1.32±0.05 | 2.45±0.28 | 1.18±0.19 | 2.47±0.29 | 1.11±0.09 | 2.53±0.34 |
观察组(n=30) | 1.52±0.09 | 3.26±0.31 | 1.25±0.07 | 3.56±0.23 | 1.26±0.13 | 3.61±0.37 | 1.27±0.15 | 3.68±0.42 | 1.20±0.06 | 3.86±0.40 |
2.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糖代谢指标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糖代谢指标(,mmol/L)
组别 | 平均血糖 | 血糖标准差 | 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 | 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30) | 11.01±1.33 | 9.57±1.02 | 3.27±0.16 | 2.63±0.20 | 3.43±0.29 | 2.78±0.25 | 7.36±0.32 | 5.60±0.27 |
观察组(n=30) | 11.15±1.07 | 7.93±0.61 | 3.18±0.32 | 2.25±0.11 | 3.57±0.22 | 1.65±0.13 | 7.28±0.49 | 4.17±0.31 |
2.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胰岛素功能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更低,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更低,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显著更高(P<0.05)。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胰岛素功能()
组别 | 空腹胰岛素(U/L) | 胰岛素抵抗指数 | 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30) | 9.58±1.02 | 12.65±1.23 | 7.13±0.42 | 5.75±0.29 | 49.62±3.05 | 96.71±4.80 |
观察组(n=30) | 9.32±1.50 | 15.93±1.61 | 7.20±0.35 | 3.82±0.24 | 50.36±2.07 | 116.65±5.93 |
2.4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与同组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DSQL评分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DSQL评分显著更低(P<0.05)。见表4.
表4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分)
组别 | 心理功能 | 生理功能 | 治疗效果 | 社会关系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30) | 3.16±0.31 | 2.50±0.17 | 3.48±0.22 | 2.62±0.26 | 3.38±0.24 | 2.10±0.12 | 3.79±0.18 | 2.46±0.30 |
观察组(n=30) | 3.08±0.20 | 1.61±0.09 | 3.53±0.15 | 1.45±0.11 | 3.20±0.33 | 1.68±0.14 | 3.62±0.27 | 1.71±0.22 |
2.5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率显著更高(P<0.05)。见表5.
表5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n%)
组别 | 完全达标 | 基本达标 | 不达标 | 达标率 |
对照组(n=30) | 7(23.33) | 11(36.67) | 12(40.00) | 18(60.00) |
观察组(n=30) | 8(26.67) | 18(60.00) | 4(13.33) | 26(86.67) |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尚未统一,多数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3]。饮水多、小便量多、进食增加是本病的具体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引发脑血管病、动脉病变、糖尿病的肾病等多种疾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临床和预防结合点,是开展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重要的部分,其通过有效的干预方案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措施[4]。
全科护理是一种综合护理模式,其强调对患者身体护理、心理护理、血糖监测、饮食护理、健康管理的关注,尽可能满足患者个体化的诊治需求,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5]。本次研究:观察组护理后糖尿病诱因、用药知识、注意事项、饮食干预、血糖监测技巧等疾病知识掌握评分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更低,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观察组护理后DSQL评分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率显著更高(P<0.05)。提示在社区管理过程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全科护理干预效果明确,其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糖代谢、胰岛素、生活质量以及血糖达标率均有着积极影响。分析发现:全科护理根据不同阶段性的糖尿病患者,给予身体护理、心理护理、血糖监测、饮食护理、健康管理导等定制化、一站式控糖方案及社区服务,可以辅助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管理,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血糖达标率。
综上,全科护理可作为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有效方案,其能够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功能,同时提高其血糖的达标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丹,纪红,冯鹏,等. 社区全科护理规范化管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3):172-173.
[2]李微. 基层全科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应用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21(37):145-146.
[3]王海燕. 基层全科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应用效果[J]. 婚育与健康,2021(12):78.
[4]齐华蕾. 基层全科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应用效果[J]. 健康之友,2023(13):26-28.
[5]杨秀玉,江秀英. 基层全科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应用效果[J]. 社区医学杂志,2021,19(5):3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