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树国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吉林通化134000

摘要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药物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2年5月~2023年3月阶段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药物治疗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组别划分;其中施以拜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的设为参照组(n=51);参照组基础上,施以依达拉奉药物治疗的设为研究组(n=5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结果: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结果提升程度明显(P<0.05);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获得显著降低以及显著提升(P<0.05);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评定结果获得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给予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提高,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

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生活质量

正文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残疾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性提升特点,于中老年人群多发[1-2]。此种疾病主要因为脑动脉呈现出粥样硬化或者呈现出血管内膜损伤,使患者脑动脉表现为管腔狭窄发生血栓,导致动脉发生完全闭塞,从而呈现出脑血管缺血、坏死、缺氧等,使患者呈现出神经功能障碍现象[3-5]。属于发病率较为显著脑血管病变。此种疾病如未获得有效救治,则会导致诸多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危及。对此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对应治疗,意义显著[6-7]。本研究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2年5月~2023年3月阶段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药物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2年5月~2023年3月阶段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药物治疗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组别划分;其中施以拜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的设为参照组(n=51);参照组基础上,施以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药物治疗的设为研究组(n=51);51例研究组中,男、女各30、21例;年龄范围51~81(66.29±2.59)岁;51例参照组中,男、女各32、19例;年龄范围52~82(66.33±2.6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临床表现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获得证实;②所有患者均无所用药物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伴有消化系统疾病;②伴有重要器官病变;③表现出短暂性脑缺血以及出血性梗死疾病;③伴有血液系统疾病;④表现出较大面积梗死灶现象。

1.3 方法

    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对其给予降糖治疗、降脂治疗以及降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患者展开如下治疗。

1.3.1 参照组

    施以拜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用药频率为1次/d,用药剂量为100mg/次,用药方式为口服,共实施为期2周治疗。

1.3.2 研究组

    上述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主要选择依达拉奉(30mL)+生理盐水(100mL)展开静脉滴注,用药频率改为2/d实施为期2周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获得减少,程度为91%~100%;对患者病残程度评级加以观察,结果为0级;显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获得减少,程度为46%~90%;对患者病残程度评级加以观察,结果为1级~3级;有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获得减少,程度为18%~45%,生活表现为基本自理;无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获得减少,程度为0%~17%,或者呈现出更为严重情况。

1.4.2 两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

对于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分值,对应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于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越高分值,对应越优日常生活能力。

1.4.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利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完成生活质量评定,维度包括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定分值为0分~100分,越高分值,对应的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分别利用X2检验、t检验完成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统计,并以n(%)、表示,最终P<0.05证明呈现出明显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结果提升程度明显(P<0.05)。(见表1)

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n(%)]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n=51)

31(60.78)

10(19.61)

9(17.65)

1(1.96)

50(98.04)

参照组(n=51)

13(25.49)

20(39.22)

10(19.61)

8(15.69)

43(84.31)

t





5.9713

P





0.0145

2.2 两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获得显著降低以及显著提升(P<0.05)。(见表2)

2 两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比较 (分,

组别

NIHSS评分

ADL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51)

9.29±1.02

3.55±2.32

35.58±2.55

67.53±5.35

参照组(n=51)

9.05±2.15

7.82±3.55

35.62±3.15

51.69±5.22

t

0.7202

7.1904

0.0704

15.1337

P

0.4731

0.0000

0.9439

0.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3);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评定结果获得显著提升(P<0.05)。(见表4)

3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日常活动功能

心理健康

日常精神活动

社会活动功能

躯体功能

活力

身体疼痛

总体健康

研究组(n=51)

67.28±5.22

67.81±3.12

68.22±3.25

68.73±3.14

68.66±5.15

68.66±6.33

67.25±3.15

67.66±6.32

参照组(n=51)

67.99±5.23

67.82±3.19

68.33±4.13

68.75±3.19

68.77±5.29

68.77±5.14

67.33±3.15

67.44±5.25

t

0.6861

0.0160

0.1494

0.0319

0.1064

0.0963

0.1282

0.1912

P

0.4942

0.9873

0.8815

0.9746

0.9155

0.9234

0.8982

0.8487

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日常活动功能

心理健康

日常精神活动

社会活动功能

躯体功能

活力

身体疼痛

总体健康

研究组(n=51)

90.35±4.25

91.33±5.14

90.26±3.25

91.72±3.15

90.63±5.15

90.82±3.15

90.77±5.14

90.69±5.26

参照组(n=51)

80.44±5.14

79.66±5.12

79.33±5.14

79.44±5.25

81.33±5.15

82.66±5.25

81.36±4.13

81.44±5.14

t

10.6112

11.4874

12.8354

14.3236

9.1189

9.5180

10.1917

8.982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呈现出较高发病率。而且较高概率使患者呈现出残疾以及死亡等现象[8-10]。此种疾病于中老年人群多发,如未获得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系列严重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此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展开针对性治疗,意义显著[11]

结合本次研究发现,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结果提升程度明显(P<0.05);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展开比较,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获得显著降低以及显著提升(P<0.05);治疗前,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参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躯体功能、活力、身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研究组评定结果获得显著提升(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依达拉奉作为脑保护剂一种,其能够将血肿附近血流量增加,对脑梗死进一步发展给予控制,而且可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加以阻碍。此外其能够将自由基清除,对脂质过氧化给予抑制,防止神经性细胞、脑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呈现出氧化损伤现象,使症状缓解。拜阿司匹林药物应用,可对血小板生成TXA2进行抑制,而且可对TXA2造成的血管痉挛进行抑制,将血栓间接溶解。从而对血小板聚集进行阻止,对凝血酶活性加以抑制,避免血栓形成以及发展,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获得上述理想结果。

综上所述,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给予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提高,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Fu, Yaming, Zheng, Shuihong, Kong, Huimei, et al.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UA and MMP-9 in Evaluating Bleeding Transformation and Prognosis After Thrombolysi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Part A. enzym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2022,194(11):5236-5254.

[2]朱学芳,朱建建,韩鲜艳. 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2,56(4):363-367.

[3]陈鑫. 丁苯酞与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8):957-959.

[4]李南京,罗选才,林永识. 腕踝针结合中西药物对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研究[J]. 智慧健康,2022,8(35):136-139.

[5]戚恒,余天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22,46(9):1371-1372.

[6]张云东,朱德才,赵彪,等. 曲克芦丁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伴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4):790-793.

[7]卢建军. 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1):41-42.

[8]杨涛,田月婷.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匹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3):402-403.

[9]李振涛.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1):1646-1648.

[10]王松娥. 分析联用丁苯酞、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J]. 科学养生,2021,24(7):191.

[11]王松娥. 分析联用丁苯酞、拜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J]. 科学养生,2021,24(7):1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