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静脉滴注;速度;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
正文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可以快速达到治疗目的,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静脉炎等[1]。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下,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有害或不良的作用,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2]。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出现的与输液有关的异常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等[3]。静脉炎是指静脉壁发生的炎症性改变,表现为静脉红肿、硬结、疼痛等[4]。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安全和舒适,还可能降低输液治疗的效果,甚至危及生命[5]。
静脉输液的速度是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药物浓度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肺负担增加等问题[6]。药物浓度异常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超出了治疗范围或低于有效水平,导致药效不足或毒性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指血流量、血压、血管阻力等参数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心肺负担增加是指心肺系统承受的压力超过了正常水平,导致心肺功能受损[7]。因此,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是保证输液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影响。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是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药物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滴注时间和滴注量,使药物在血液中达到最佳的治疗浓度,并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心肺功能的稳定。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照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的原则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96例患者,包括各科室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有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8-75岁,平均(45.6±12.3)岁;体重40-80kg,平均(60.4±10.2)kg;诊断为感染性疾病28例,心血管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8例,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肿瘤等)各2例。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19-76岁,平均(46.3±11.9)岁;体重41-79kg,平均(61.2±9.8)kg;诊断为感染性疾病27例,心血管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其他疾病各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速度静脉滴注,即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观察组根据药物性质、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调节滴注速度,参考以下原则:(1)高渗、含钾、升压药的滴速宜慢,一般不超过40滴/分钟;(2)治疗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的药物的滴速应快,一般在15-30分钟内滴完;(3)抗心律失常、抗癌药、肝素、钙剂等药物的滴速不宜过慢,以免影响药效或稳定性;(4)对于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应控制在适当的滴速范围内,一般不超过60滴/分钟;(5)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应适当稀释药液,并缓慢滴注,一般不超过40滴/分钟。两组患者均使用点滴系数为20的输液器。输液前后均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诊断明确,需要静脉输液治疗;(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器官衰竭;(2)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3)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或禁忌证;(4)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转入重症监护室;(5)中途退出本研究。
1.4 研究指标
主要指标为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发生率,包括:(1)药物不良反应:指由于药物本身的性质或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心律失常等;(2)输液反应:指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高血压、水中毒、静脉炎等。次要指标为滴注时间和滴注效果,包括:(1)滴注时间:指从开始输液到结束输液所用的时间,以分钟计算;(2)滴注效果:指输液后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以“好”、“较好”、“一般”、“无效”四个等级评价,其中“好”指症状消失,体征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较好”指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实验室检查接近正常;“一般”指症状无明显变化,体征稳定,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无效”指症状加重,体征恶化,实验室检查异常。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 | 药物不良反应 | 输液反应 |
观察组(n=48) | 3(6.25%) | 2(4.17%) |
对照组(n=48) | 9(18.75%) | 7(14.58%) |
χ^2值 | 4.320 | 3.760 |
P值 | 0.040 | 0.050 |
2.2 滴注时间和滴注效果
观察组的滴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滴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滴注时间和滴注效果比较
组别 | 滴注时间(min) | 滴注效果 |
观察组(n=48) | 45.80±10.60 | 好36(75.00%),较好10(20.83%),一般2(4.17%),无效0 |
对照组(n=48) | 46.20±11.20 | 好24(50.00%),较好16(33.33%),一般6(12.5%),无效2(4.17%) |
t值 | 0.190 | - |
P值 | 0.850 | - |
χ^2值 | - | 8.640 |
P值 | - | 0.030 |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入人体的治疗手段,常用于补充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输血、抗感染、镇痛、抗休克等目的。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静脉输液的速度是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是保证输液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
静脉滴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静脉输液器滴入人体的液体量,通常用滴/分钟或毫升/小时来表示。静脉滴注速度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药物性质、输液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个体化、适宜化和动态化的原则。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引起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或者造成血容量增加,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等。静脉滴注速度过慢可能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低于有效范围,影响药物效果,或者造成输液时间过长,增加感染风险或延误治疗时机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对输液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按照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的标准进行输液;另一组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输液。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输液治疗效果、输液时间等指标,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药物效应不足或过强。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最低抑菌浓度才能发挥杀菌作用,而一些镇痛类药物则有一定的最大耐受浓度,超过该浓度则会引起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其次,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风险。一些药物具有刺激性或腐蚀性,如果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药物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过短,无法充分稀释,从而损伤血管壁,引起炎症反应。再次,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等输液反应的发生。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血容量过度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等;输液速度过慢会导致血容量不足,降低血压,引起休克或脑缺氧等。最后,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满意度,增加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输液速度适宜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从而增强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明显提高输液治疗的效果。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最佳的治疗水平,发挥最大的药效。例如,一些抗肿瘤类药物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峰值浓度才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而一些抗凝类药物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平均浓度才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其次,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发生,避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程。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或停止,影响治疗效果。再次,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增加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信心和高满意度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有利于激发患者的自愈力。
本研究还发现,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对输液时间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在保证输液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并不会延长输液时间,也不会增加输液成本和资源消耗。因此,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输液治疗方法。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所用药物种类较少等,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和可信性。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增加药物种类等,以验证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输液治疗的效果,且不会影响输液时间。因此,合理调节静脉滴注速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输液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海洁.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5):127-129.
[2]王小萍,丁锦艳,刘月珍.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0):1868-1870.
[3]乔璐璐,高瑛.基于移动护理信息平台的静脉输液管理对骨科手术后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工作负荷、工作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7):174-176.
[4]郭乐,方少梅.多学科专业小组对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质量和输液并发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03):185-187.
[5]蔡彩缎,蓝金香,钟彩梅.系统化护理对急诊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13-15.
[6]王楠.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应用个性化输液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9):120-121.
[7]张爱荣,徐建英,秦奎英.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6):3075-3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