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
摘要
关键词
林业工程建设;林木种苗;培育技术
正文
引言
现如今,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都密切关注,所以建设新型绿色生态化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林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我国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部门统一管理现有林业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种苗培育技术,以实现林业资源规模化发展,为人们建立舒适的环境,从根本上实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
1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种苗培育的意义与作用
对于建设现代化林业工作,不管是修建防护林或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都必须培育林木种苗。林木工程建设中种苗培育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林木种植的基础,在整个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必须重视加强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探索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高质量高指标的林木种苗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推动了国家绿化建设,对于防止荒漠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科技不断的发展,林木种苗技术开始结合科技进行改进,从传统的人工种植培育,到机械化监管种植。新型的种苗培育方式不仅提高了种苗的存活率,而且提升了种苗的质量,夯实了林业工程建设的基础,为后期的种植工作作出了技术上的保障。
2林业育苗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森林资源稀缺的阶段。只有不断加快森林资源建设,才能逐步缓解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但我国苗木管理单位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林木苗木管理不善,各项工作不规范、不系统,没有为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且在景观绿化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占比大,但防风防沙植树量不足。由于目前我国着眼于提高造林水平,林业经营者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模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种苗培育也加速了各项发展。对林业苗木培育提出了较高要求,希望相关技术人员能更快地推动苗木多阶段发展,从而促进各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苗木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拓展,新的研究标本培育为森林培育和栽培带来了可观的成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要点
3.1科学选择树苗类型
不同地区森林资源的林木,生长习性存在较大差异;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应按照林木生长的适宜性原则,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本地区林木生长的育苗技术需求。首先,合理选择林木种苗的类型。根据我国林业资源分布多样化的特点,在开展林木种苗培育前,应深入实地开展现有林木种苗类型的综合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林木种苗培育计划,保证培育的林木种苗可满足当地生长环境需求,有效提升林木种苗移栽造林后的成活率,为后续造林养护管理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林木种苗类型确定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种苗的运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林木种苗的防疫处理,培育出抗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林木种苗。如确实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入种源,应先了解种源跨区调运的相关规定,保证种源调运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降低种源调运成本,降低运输环节对种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后续优质种苗培育的顺利开展。
3.2合理建立苗圃
在选择和确定种苗后,必须开展培育工作,而其培育要求在特定的环境,所以需要科学建立苗圃,并有效管理。因为种苗培育计划和具体类型的不同,目前市场上普遍见到的苗圃有多种类型。第一,固定苗圃。该类型苗圃通常是长时间培育苗种的主要场所,其功能齐全,能够提供完善且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形成大规模化生产,更好地促进林业发展,然而此苗圃因为建立水平要求很高,通常存在于道路交通运输条件好且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第二,临时苗圃。该类型苗圃规模不大,而且功能较少,因为其是专门为某个林业规划来设计,所以仅可以培育部分或者特定的某个类型种苗,使用周期不长。同时,临时苗圃,仅可以培育数量不多的苗种,不适宜作为大型培育基地进行使用。在苗圃建立结束后,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科学处理当地的土壤,还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来迅速调整。比如:当地经常降雨,而如果雨水偏多就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长,此时就必须要在苗圃建造过程中作出调整,将苗床高度提高到大于降水量,确保苗种非常安全,而在相邻种苗之间必须要预留出通道,方便管理人员正常行走,以更好地开展检测工作,甚至可以方便积水疏通。除此之外,林业专家必须要结合当地土壤条件,科学制定施肥措施,为促进林木后续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3育苗方式选择
我国常用的林木育苗方式主要有种子播种、无性繁殖等。首先,作为传统的播种育苗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外界因素干扰,导致种苗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播种前,应按照要求做好种子的层级处理,有效提升种子发芽率,避免因种粒不同出现生理差异,影响林木育苗的质量。其次,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包括单性繁殖、营养繁殖、细胞组织培养等多种。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地上部分茎实行扦插、嫁接、压条等育苗,以确保较短时间内可培育出大量具有相似遗传性状的苗木。在保留母树优良性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树种的营养器官育苗,从而达到减少性状分离发生率,促使林木迅速生长的目的。作为一项操作简单、育苗期短的林木育苗技术,它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4水肥管理技术
种子处理和发芽完成后,相关人员必须定期照料幼苗,这需要水肥管理技能,这些技能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关键环节。施肥要根据苗木各生长季节的土壤肥力和肥力要求,科学合理施用各种营养元素。为促进幼苗快速生长,施肥时要促进根系吸收,尽量靠近幼苗根部。施肥前,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划分面积,测试土地的土壤肥力,做出合理的计划,确保幼苗逐渐进入最佳的生长环境。水是幼苗生长的生命之源,保证幼苗生长的有效水分供应非常重要,浇水的多少严重影响幼苗的健康生长发育。实施水肥管理技术时,相关人员必须先分析土壤水分,并根据树种改变灌溉方式。
3.5苗木出圃和运输
苗木的培育过程通常是在苗圃中进行,在专业技术人员悉心培育后,只要苗木检测达标,就能出圃。一般来说,出圃时间最好是苗木的休眠期,与移植过程相似,休眠期以内的起苗能够将损害控制在最小,而且起苗前应该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要提前灌水,时间为7d,这样就能确保起苗过程正常进行,防止由于干燥而不利于起苗。但是在起苗时必须要保护根苗,绝对不能连根拔起,应该对其根系加强保护,实现正常生长。在出圃前林业部门应该定期组织专业人员统一规划各种类型的苗木,使用塑料包裹土球来包装水分蒸发迅速的苗木,这样能够增加其离圃时间,提高其成活率。除此之外,在包装过程中不只要结合苗木特点来区别包装,也要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所有苗木的资料,精心制作成标签,在苗木上粘贴且标注,防止由于判断不正确而造成苗木受到损害,使其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发展的趋势
3.1培育技术化
为推动林业发展,需提升种苗质量,完善新型林业发展规划,增大林业资源生产力度。将新型培育技术应用于种苗培育阶段,如种苗培育、灌溉施肥都可作为应用对象。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和各类企业达成良性合作管理,为企业提供专门用于研发种苗技术的活动资金,优化升级培育技术,摸索新技术应用方向。通过培育技术,提升种苗存活率,提高种植质量。
3.2培育集约化趋势
工业化时代的迅速来临,为林木种苗培育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林业产业的集约化建设和开发,不但满足了工业化发展对林木资源需求量增加提出的要求,而且确保了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防止乱砍滥伐森林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发生,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提高种苗培育的质量和效率,缩短育苗期,培育出满足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林木种苗。
3.3培育定向化
种苗培育不仅能使当地林业部门获得长久、稳定的经济效益,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展种苗培育工作时,一定要从当地生态环境出发,积极发挥林区优势,让种苗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要将未来市场需求纳入考虑范畴,以定向化方法完成种苗培育,提高种苗培育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借助定向化培育,让林木种苗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改善当地自然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林业部门在林业资源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后,也可投入更多资金与技术,强化森林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结语
林业资源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苗技术和水肥管理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实际操作中的适用性,在林木育苗技术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国应综合研究林木培育发展趋势,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林木培育,促进森林资源质量提升,进行资源优化使用。因此,要努力确保林业苗木培育蓬勃发展,提高苗木成活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技能,确保全体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相应的作用。森林资源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林业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在新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重视森林资源工程建设,加大科研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创新林业苗木培育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蔺玉银.浅析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06:87-88.
[2]周云.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1,3905:90-91.
[3]郑果.浅谈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04):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