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正文
引言
全面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双减”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各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作业,杜绝“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更要避免利用大量的习题以及直接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增效减负的教育目的。
一、“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
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逐渐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通过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避免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获得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均不同。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遵循开放性、探究性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机制,积极整合作业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拥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又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审视生活、分析问题。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学习及发展筑牢根基。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也有教师认为家庭作业只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手段。每个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存在差距,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人特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任务和指导,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在学习中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情绪。
(二)布置作业内容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时强调的是它的统一性,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堂进度,为学生布置相同的数学作业,但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能力水平方面的不均衡,通过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不能对作业中包含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为了应付教师可能存在抄作业的现象,从而失去了数学作业的作用。同时,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在作业内容数量的控制上缺乏一定的方法,没有与学生的需求以及年龄特点结合
(三)作业设计过于重复练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测评结果,将家庭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往往在作业中设计重复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感。作业设计过于关注机械反复练习的现象普遍。一些教师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主题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反复练习,这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到无聊,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另一方面,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也难以满足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机械反复练习只会削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不利于小学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策略
(一)设计前置作业,养成预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前置性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教师需要保证作业与后续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后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收集对应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与知识的生长点,更好地实现新知识的教与学。例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教者在教学之前就设计了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小明和小华在打电话,两人通话按照国内长途每分钟0.3元进行计费,一共花费了5.4元;笑笑与小红的通话为国际长途,每分钟要按照0.6元计费,共花费了9元。请你帮忙算一算哪两位同学通话的时间比较长?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单上写出“我是这样算的:。”“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在完成这一前置作业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自己的思路以及计算方法更好地记录下来。笔者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学生认知差异,找到其最佳切入点,在教学新课时,只需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全面整理与总结,并适时进行点拨。
(二)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劳逸结合,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而如果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安排了较大的题量,就会大大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不仅使学生身心感到疲惫,学习效率不佳,也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学习。因此,在实施“双减”政策后,教师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注重质量的提升,适当地减少作业的数量,尽量挑选一些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并且具有启发意义的题目类型,减少重复性的题目及学生已经掌握了的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还可以减少对学生业余时间的占用,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使身心得到放松,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的作业批改量也大大减少,这样,教师就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作业反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要想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作业内容的把控。作业是对学生课堂知识巩固以及实现自我充实和自我提升的载体。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高质量的数学作业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且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思考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或者去菜市场买菜,利用自己的运算能力帮助家长结账;在学习到统计图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据,比如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之类的,用绘制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习水平段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来设计层次化的数学作业,满足各水平段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设计一些知识拓展延伸类的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三)采用难度分层,设计作业的模式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设计作业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采用分层次模式设计作业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完成作业提升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例如,教师在面对基础知识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多设计一些以基础知识、专项训练为主的作业,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面对中等生可以在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类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各项能力;面对优等生要以锻炼其思考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性思维拓展其知识范围。
(四)改变作业形式,设计绘画类作业
在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的知识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同时也是小学生较难掌握和运用的部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抓住课后时间设计实践类作业,引导小学生绘画不同几何图形、图案,使小学生得到进一步锻炼,有效提升其学习深度,而且也会使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等明显提高,相比教师只是布置计算、分析几何知识等方式的数学作业,这种方式不仅使小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会变得强烈,而且还会让其更高效掌握几何知识,愉快地完成作业。如“图形的运动”一课,可以指导小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特点的图案,再让其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具体的图案,并在绘画后找到图形的对称轴,同时在练习册中练习平移图案,体验数学课程的乐趣。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绘画一幅可爱的轴对称图形,比如画一只小兔子的正面图。让小学生在动感状态下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美感,以及平移的特征。这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开心主动地完成作业,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主动深层探究课堂上学习的不同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数学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五)完善评价机制,重视作业反馈
“双减”政策的出发点是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不能忽视作业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作业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属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有了科学的作业评价体系后,教师还要丰富评价内容,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自学情况都纳入考核和评价中,同时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家长、学生都参与作业评价。此外,在作业评价中,教师要改变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做法,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并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在作业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如针对学困生的作业评价要以鼓励为主,针对学优生则要激励其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
(六)借助网络平台,促进作业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家校合作。基于此,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数学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增强作业的实践性,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究,提升作业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互联网提交作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可以直接通过微信群或QQ群向教师请教,增强数学学习的针对性。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能够拓宽数学学习思路,锻炼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微信群或QQ群上传相关数学学习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许多家长在做饭时都很讲究营养搭配,小学生也对许多食物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和超市,观察蔬菜、水果的价格,然后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食材的营养指标、微量元素含量等,然后以“家庭营养师+会计”的身份,为全家制定一顿实惠又健康的午餐计划。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梳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做好不同类型食材的分类和搭配,记录食材主要的营养指标,为家长提出膳食搭配的建议,然后与家长共同做一顿午餐,最后将午餐的照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发送到班级作业群中,和同学一起交流实践经验。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实践性,而且具有趣味性,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和交流中进行小数的运算和统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结语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数学作业设计的相关理念进行更新,更加注重数学作业的质量,丰富作业内容,提升作业内容的趣味性、生活化以及实践性等,使不同水平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相应的进步,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展宗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38):98-99.
[2]李雪芬.“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教书育人,2020(03):46-47.
[3]夏冬一.“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0(01):39-40.
[4]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34):45-46.
[5]高凤英.落实“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学大世界,2020(11):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