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正文
一、“双减”政策概述及解读
1.“双减”政策的解读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都以摆脱“成绩论”为目的,“双减”政策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要让学生摆脱课业负担和补习班的束缚,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让教育回归本真。“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回到学生本体。对学生而言,他们能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活动,多思考,而不是整日沉浸在一堆作业之中,因此,他们不会再被困在学习之中,而是在大自然、科学、创造等领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成为有用之才”。
2.目标展望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除了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还要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还应有以下目标预测:第一,要让学生们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状态之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是比较基础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减少数量过多的、难度过高的数学作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也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将会重新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找到数学的真谛,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其次,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改革也好,课外作业也罢,其目的就是要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发展学生的基础能力。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减负”理念,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最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生活态度。在“双减”的背景下,优化数学课堂,可以改变学生和父母的传统观念,让他们在学业和功课上有新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活态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课外作业还是比较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家长没有及时了解“双减”,反而让他们的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或是做各种练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余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做题、做作业上,从而使他们的课余活动变得很少,也就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特征的学科,尽管有些教师在教学方式和观念上进行了积极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将数学知识教学与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无法满足不同情况下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再比如,学困生可能会产生一种感觉,他们觉得数学学习难度很大,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这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才能改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1.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累积大量的情感素材,构建出一个准确而明确的形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整个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中,更好地开展一系列的诸如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面的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事先已经做好的平行四边形沿高度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己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点,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巧妙设计课后作业,减轻学习压力
如今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业负担很重,在学校里,他们要上课,放学后,他们要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根本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双减的出台,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许多老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改变,老师认为,作业多了,他们就能更好地学习,这是一种误区,在语文、英语学科中,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行得通的,但在数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解题思路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中,老师可以借助三角板,让学生们去观察、去猜测,看看在生活中,大家看到过哪些建筑或者家里的物体是这个形状的,然后让学生们回到家,跟家长们一起,选择一个物体,测量出该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然后在课堂上同大家分享,自己和父母是如何开展此次作业的。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在一开始的引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使用声音和动画来吸引学生。老师还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或者是与知识有关的小故事,来让学生们轻松下来,并引起他们的注意。
比如,老师在教学“比大小”时,可以让同学们站在讲台上,互相比对方的高、矮,然后用尺子在黑板上测量,然后,同学们就可以看见一大一小的数值,而下面的同学们则可以与自己的同桌进行对比,这样,大家就能更好地了解“比大小”的含义,让同学们的知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而活跃了教室的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小和尚挑水的故事:一个小和尚挑六桶水可以把寺庙的水缸打满,一位大和尚挑水四次,就能装满一只水缸;假如一位大和尚和一位小和尚同时挑水,一人挑两桶,那么水缸会有多少水?小和尚可以挑三分之一,大和尚可以挑二分之一,加起来就是水缸总共的水。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同学们对这一课的学习兴趣会更大。
4.立足课前预习,提升预习效果
通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解决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不适应问题,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前准备阶段,针对“双减”的内容和内涵,老师可以利用开放性、灵活性的数学任务,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例如,围绕长方体体积知识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设计,通过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相连接,来进行长方体的教学,把正方体与长方体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长方体体积的推导方法。在运用微课的基础上,将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动态的视频呈现出来,从而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以此作为数学作业,能够降低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
5.利用好课后服务加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如果说上课对学生来说是正餐,那么课后的延时服务就是给学生们加餐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加餐”必须做到既合理又有营养。在“双减”的背景下,学校陆续推出了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可以有效减轻父母的压力,缓解下班高峰期的交通堵塞状况,还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有效的作业处理时间和群体自主学习的氛围。
怎样才能合理地为学生加餐,让学生吃好?这就要求老师细心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在课后活动中,老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基于这一点,老师要尽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解答,使他们能够跟得上,“吃的饱,不挨饿”;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加强对学习特长生的培养,让学生‘吃得更有营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从社会上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从校外聘请优秀的教师,来填补学校教师的空缺,给同学们提供各种不同的兴趣选择和文学、艺术和科技经验,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推动他们的综合发展。同时,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由“育分”向“育人”转化,形成和谐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推进,以及学校教育的改革,前途必然是光明的。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高效智慧课堂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信学习能力,简化作业布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6.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与时代发展的动态,运用现代科技,以新颖、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减负增效”的教育效果。在“双减”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推动教学的变革,让小学生能够更加开心的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知识的传授中,老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图形面积进行直观化教学,指导学生对图形面积知识点进行深刻的学习和反思,使小学生对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有效地理解。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S=a×b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示范,以单位面积为1的正方形组成长方形,由学生们在看了一段教学录像后,就可以对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7.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展开指导,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来指导学生,让他们进行一些有意思的生活实践,让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拿“条状统计图”这一课时来说,老师可以首先向同学们演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某些数据的计算方式,从而引入新的知识,并让同学们对条状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更多的认识。授课结束后,老师可安排一份有意思的课堂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对最受学生喜爱的学科进行研究,并让每个人画出条形统计图,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利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习题,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也可以对数学的教育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8.通过小组合作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团队协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双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上的知识点到课后的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老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利用具体的任务来推动小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与个别的学习活动相比,集体的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责任心激发出来,从而激励他们以不松懈、不放弃的精神去探索数学问题。比如,在讲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老师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情景,提出特定的问题,让同学们展开分组讨论,在分组中互相交换各自的解决方案,然后老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讲给其他学生听,同学们积极地思考,一起探究,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小组作业,来加强课后作业的合作性,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思考扩展到课后的讨论中,从而互相碰撞出新的观点。
结语
总之,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有老师的细心教导,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教材,寻找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寇晓燕.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双减"政策[J].湖北教育,2021(30):2.
[2]崔楚民."双减"背景下,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2):2.
[3]王欢.推动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J].中国教育报,2022(2):2.
[4]赵兵.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小学教学研究,2022(4):1.
[5]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J].小学教学研究,2021(30):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6.
[7]戈燕.精彩,从课程减负提质开始[J].基础教育研究,2022(13):56-57.
[8]陈世春.实施高效课堂落实减负提质[J].中学理科园地,2022,14(0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