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有效设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谢玲娜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洋湖乡武林初级中学331202

摘要

在当下社会中,核心素养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也应当更加注重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优化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实现有效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目标,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他们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学生受教育状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经验积累和能力培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展开深刻剖析,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以此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整合插图,调整预习

课前预习属于一种自我学习行为,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课本文章,所以他们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他们学习知识领域相对较窄,因此对很多生活中的常识都不是非常了解,这就造成了初读时会感到有些迷茫。但是,当他们看到课文中的插画之后,他们可以很快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在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解读插画,提取插画的内容来完成课前预习。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首先要设定好相应的预习任务和目标,再要求同学仔细体会教材中的插图内容,包括主要色彩、包含的内容和展现事件等。透过教材中的图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更容易进入状态。这篇文章的插图主要是关于济南的冬天,在这些图片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到主要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充分感受到济南的景色和地域特色,唤起他们对冬天的记忆。如此,对教材插图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在预习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同时,结合插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1]

二、情景创设,优化氛围

在新课改大环境中,要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依靠“情景”的设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多姿多彩,情景的具体设想如下。

2.1故事情境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简单的故事情景,根据教学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导入,然后去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事实上,以故事为引子也是教师引入环节的一种有效方法,老师要适当运用。

2.2表演情景

在初中课本里,许多课文都基于真实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搭建表演场景,让同学们参与到其中,通过扮演人物角色,整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不仅能深刻地认识文章,还能了解到对应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当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散步》一课时,因为全篇都是围绕着亲情展开的,所以,尽管他并不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家,但他却能像一位著名的记录家那样,将一家人的温馨镜头一一展现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就是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然而,如果只是简单让学生阅读,他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背景的基础上,在音乐的范围中扮演妻子、儿子、“我”,模仿儿子背着妈妈的那一幕,观察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变化,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表演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作者要传达的意蕴,观众们也可以在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温馨的气氛,进而领悟到文章的主题。一家人和谐乃是万物昌盛之象,母之仁,子之孝是一家人和谐的基础。

2.3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问题情景来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让学生可以充分体会这一节课中所学到的东西有多么重要。此外,当老师提问时,还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剖析与思考。比如,当老师给同学讲《背影》时,可以针对课文中所呈现的东西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同学在读完课文后,说说作者对爸爸的看法为何在送别之前、送别之后两个阶段会发生变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此,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一位父亲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以及孩子对父亲浓烈的爱意。在逐步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对应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2]

2.4改编情境

在《再别康桥》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诗歌进行改编并配以音乐;或是将诗歌改编成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文字所展现出的不同意境和情感。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与想象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3]

三、自主探究,高效构建

课改标准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观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概括文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通过探索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从而体会到语文科目的魅力。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包含的知识,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比如,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想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去感受文章的意义,就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阅读文章,找出文章的关键词,然后向老师提一些问题,看看他们有没有把整篇文章都读懂。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都很高兴,以前都是老师们来布置任务,现在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供任务。在阅读之后,同学们会向老师提问:文章展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情感?《皇帝的新装》为何被选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帝王的新衣意味着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各种不同角度的问题将会一一出现在课堂上,当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时,老师们就会意识到,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老师们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给他们讲解课文中展现的愚蠢的本质,也可以教会他们如何解读大无畏精神和天真烂漫的童心。[4]

四、改革阅读,把握素材

教师将多篇经典文章通过某种联系串联起来然后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指定的课时集中于某一主题经典文章的阅读和探讨,这是一种基础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理念,旨在通过阅读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经典的内容[5]改变原有的单一阅读模式,将多文本经典阅读落实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水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不但要掌握教材经典阅读知识,还要拓宽课外的经典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储备。传统的单一阅读既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课时,又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文本经典阅读的方式,有效地使用课堂上的课时,对同一种类的多篇经典文本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累积经验逐渐掌握加速阅读增强阅读以及分析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多文本阅读,这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深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环节。

五、推进解读,提升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在经典阅读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进行考查。例如:以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蓝本开展多文本经典阅读活动。初中七年级教材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篇目来考查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和学生对诗词作品的内涵理解,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他们的阅读和学习进行针对性辅导,保证经典诗文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杜甫的《望岳》,要问东岳泰山美景如何,你看——走出齐鲁之地,山色仍然历历在目。神奇自然在这里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清晨黄昏。漂浮的层层白云荡涤胸中丘壑,翩翩飞过的归鸟穿入赏景眼圈。所以,我们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去俯瞰群山,豪情满怀。在这首诗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读,还要掌握其内涵,读出其中的“味道”。[6]

六、调整手法,推进结合

阅读之后如果不能实现应用,那么所读的书籍就是一张废纸。那么学生应该怎样掌握语言的运用方式呢?以教科书为依据,以一种明显的技巧选取多样的经典文本,使学生在完全阅读后,逐渐感受文本的语言表现方式,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春》一课中,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中的写景表现手法作为出发点,结合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组织形式,首先让学生们从前后的写作去感受技巧,并透过主旨的揭露让学生们感受到写作中各种写景手法的妙用;然后,让同学们去看其他写景的文章,以此加深他们的认识。最终通过在作文写作中运用相关手法,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从此可见,多文本阅读无论从解释的深度还是从阅读的角度来看,都要远远超过单一阅读的成效。这种形式可以更集中、更有条理地表现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和学习独特的语言,进而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并能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7]

七、借助技术,提升质量

近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认同,它能在课堂上把原来单调乏味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图像和录像,给同学们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既能开阔同学们的眼界,又能使同学们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他们能够在图片和文字的环境中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比如,老师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动画画面呈现给同学们,尤其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再现时,这种画面会更有感染力,让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描写故事的真实情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学有所得,这是辅助工具的有效运用途径。[8]

八、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目标,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应用,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推动他们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要建立有效的课堂,就必须从语文知识开始,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进行理性指导,让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后,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同时,老师所讲的东西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围绕减轻学生负担和提升学生兴趣展开改革,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教育新格局,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初中语文智慧课堂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119-121.

[2]谢梅青.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116-118.

[3]王国庆.如何建构初中语文有效课堂[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9):982-983.

[4]贾妮.实现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3-4. DOI:10.3969/j.issn.1674-6058.2021.21.003.

[5]黄海花.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J]. 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1(1):73-74.

[6]窦有琛.关于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思路[J].魅力中国,2017(27):266.

[7]张莉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概述[J].天津教育,2023(2):78-80

[8]李迎兰.基于部编版教材提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初中阅读指南:导学版,2022(6):12-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