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儿童特点开展中国画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儿童;中国画;教学策略;感知能力
正文
前言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又称中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画分人物,花鸟,山水,看似按题材归类,实则以艺术来表达一种理念与想法。三种力量结合,构成了一方天地,彼此互补。中国画是供人们观摩、欣赏的一种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感。中国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它是对社会和生活进行重新创作的结果,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在于美化丰富人们的内在世界,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国画历经数千年的磨砺,其所表现出来的“意韵”之美,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绘画范畴。各个时期的画作,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一、中国画的教育价值
1.精神之陶冶
国画注重修养,注重品格,注重气节,其意境由画家的精气神决定,同时中国画中所表现得超然精 神也熏陶着画家的精神世界。画家的情感与精神获得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和精神熏陶时,审美意识就会释放消极情绪,树立健康意识形态,从而提升自己的品格。
2.人格的提升
中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方面具有人格提升的功能。心灵深处潜藏的真、善与自由的本性,让它摆脱了物欲的束缚,也摆脱了自我利益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超越高尚纯洁的清静环境,获得了人格的张扬和生命的升华
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掌握。中国画关注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意识的超越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植根于国画中的精神超越, 既是画家所要重视的也是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儿童国画教学的作用
1.培养国画人才
目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儿童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注重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同学们呈现国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画,同时向他们讲述有关人物,让他们对国画有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进一步展开国画的教学,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国画,使他们在美术上体会到国画的美,从而促进中华传统的传承,为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升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一种很好能力,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以后的学业,也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教育。在美术教育方面,老师要培养儿童对国画的基本认知,培养他们欣赏和理解国画的美;另一方面,欣赏能激发儿童的美术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美术创作。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根据这一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教育,从而提高儿童的美术欣赏水平。
3.提升创造能力
从小开始学画,能够让孩子们对国画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创造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耐心地指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并对他们进行最初的创新训练。
4.观察能力方面的影响
孩子们的绘画创作,是从他们观察到的各种事物中获得的,比如,周围的东西的特点、颜色和成分结构,让孩子们在脑海中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从而给他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知道一些具体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慢慢地意识到整个画面的内容。通过对国画的观察、鉴赏,可以让孩子们脑海中的表象特性持续地积累,从而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三、儿童美术国画教学现状
随著科技进步,儿童很早就接触到了新科技,如计算机绘图软件及其它电子化的图画。这就导致了儿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学习热情下降,从而影响到对国画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由于缺乏对线条和色彩的认识,对一些朦胧的东西很难掌握,所以,在儿童看来,学国画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另外,儿童国画的教学多是随意模仿,老师如果按照样张画的步骤来引导,这样很难反映出孩子的性格,缺乏科学性,从而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缺乏创新性的绘画能力,一味的模仿无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老师也没有把儿童的个性和教学相联系。
在家中,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学习国画的重要作用,觉得学国画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判,以老师的演示为评判依据,没有充分地顾及儿童的个性。有的父母只注重培养儿童的画技,却忽视了美术的核心素养,对国画的认识存在着偏颇,从而对其学习造成了不定影响,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美术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儿童园如何开展国画教学
1.针对儿童特点开展中国画教学
儿童的观察能力尚不成熟,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笼统,不够稳定,不够深入,更缺少方法。这一阶段的生理状况对儿童的注意能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儿童的注意主要表现为无意注意力。而有意注意力的培养,则是指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全神贯注,并很长时间都不愿意离开;相反,他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解儿童的这些心理、生理特点,对儿童早期智能的顺利发展,以及更好地开展儿童绘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儿童学习中国画,并不只是要对孩子们进行绘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感官,使其产生联想,并对作品的形式、内容、色彩、造型等进行初步的评估,从而达到对儿童智力进行科学的开发,对儿童的认知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深化,对儿童的智力进行有效的开发。
2.中国画教学应突出一个“趣”字
2.1技法基础
老师要使孩子们掌握中国画的工具、执笔运笔方法,并能用简单的图形表达,在培养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肌肉的承受力。老师可以采用儿歌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利用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较高的机械记忆能力,使孩子能够记住,并且能够记住纸,笔,墨,颜色的使用要点,并一一演示和解释。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运笔歌曲来激发孩子学习国画的热情。“毛笔运用靠多变,侧锋扫过一大片。树石多用逆散锋,中锋出线光又圆。水少快走多沙笔,水多下笔湿一片。这是用来观察物体的,效果会更好。”
2.2兴趣激发
老师可以把儿童最熟悉最喜欢的小动物当作表现的目标,通过玩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去观察和表达生活,并让他们敢于去写。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唱一支儿歌:“画金鱼重情趣,首先一笔定身体。侧锋三笔画大尾,一对眼泡长脑际。勾上弯弯小嘴巴,淡墨画弧鼓肚皮。最后添上两胸鳍,画出金鱼做游戏。”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颜色的变化效果,比如对水草、苔藓等进行装饰,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2.3写意静物
老师会自觉地将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和他们所要遵守的规则相联系,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和表达他们身边的、容易表现的静止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演绎和归纳能力。例如,在教画辣椒、红萝卜、 西瓜时,老师可以教孩子唱一些技巧歌曲:“辣椒、红萝卜和西瓜,都用曙红来画它。椒柄、瓜皮、萝卜叶,饱蘸绿色把它画。勾筋浓墨效果佳,小朋友拿笔试试画。”
2.4静物组合
通过运用静物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入地指导儿童对周边的简单物体的表现能力,从而逐渐地发展他们的创意结合能力,并且能够把握静态物体的排列方式。老师可以教会孩子如何运用音乐来进行静物构图:“静物组合如何好,注意变化最重要。疏密多少巧安排,色彩运用莫单调。长短方圆兼搭好,形式就从身边找。只要小朋友有理由,老师、家长都说好。”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果蔬实物,并将它们排列起来,以体会构图之美妙。
2.5写意动物
一般来说,动物的结构和姿势要比静物的结构和姿势要复杂得多,这有助于儿童在认识表现的同时,也能够扩大创作的空间,让他们的观察能力不断地得到深入和细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歌曲来告诉孩子:“画螃蟹要多想,螃蟹的背圆又方。侧锋三笔分深浅,两旁再把步足长。螃蟹步足有八只,行走动态不一样。蟹钳两只粗又壮,焦墨点睛黑又亮。”儿童在学唱童谣时,会让自己置身于快乐之中,从而自主地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得到内在的成功与喜悦。
3.中国画教学促进了儿童综合能力的发挥
在美术教育中,应以全体儿童为中心,注重全体儿童的参与,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儿童在学中玩,玩中学,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术的影响,从而全面地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的绘制小猫,金鱼,荷花等各种动物和植物。这种玩耍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将老师传授的想象方法、创作方法和自由表达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在画面上。
4.选择合适的题材,激发儿童的兴趣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技法,而忽略了“美”。对于儿童来说,只注重中国画的技法应用而忽略了美的本质,这是不科学的,因此,在主题及技法的传授上要遵循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要遵循儿童“美术年龄”,要注重审美和感知美。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儿童学习的动力,而兴趣是来自于生活体验。比如,在学习周华的《墨葡萄》时,孩子们就会联想到葡萄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吃葡萄的感觉:“葡萄吃着酸”,“葡萄也是绿的”,……幼儿
熟悉的事物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所以,美术鉴赏的选取要符合儿童原有的生活体验,要符合儿童当前的发展层次。
5.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儿童的创作
国画与儿童日常接触的绘画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绘画技巧的把握与应用尤为重要。可以将宣纸、水盆、海绵块等简单的绘画工具放在区域活动区,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的绘画工具来进行自主的创造,从而帮助孩子在学习国画的早期树立良好的信心。当孩子们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些易于操作的绘画素材,例如:画笔、排刷等,让孩子们体验到国画的各种创造方式。使用的器材、素材可以拓展儿童的创造思路,老师在教学中应多角度考虑问题,运用各种素材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6.增加教学趣味性,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在国画的课堂上,要把美术与玩耍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更为放松、愉悦的气氛。在绘画开场的研讨阶段,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对于缺乏创意的孩子,可以通过播放故事和音乐来引导孩子们,让他们闭上双眼,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想象力的创造。在创造的时候,孩子们也可以进行交流,老师要对每个孩子的想法都要给予足够的认可,了解他们的创意思维,表扬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7.互相欣赏作品,提高儿童的审美力
学习国画,是要多观察,多思考。通过对儿童绘画的介绍,让孩子们相互交流。注意欣赏儿童的画作,在欣赏的过程中发掘出新的技法和思路。让孩子通过对画面的各种特征的感知,来充实自己的绘画语言。
结语
总的来说,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抄写能力,还能够帮助孩子通过手、眼和脑的相互配合,增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使幼儿产生审美联想,帮助他们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程仓花.助力“双减”赏国画,学传统——基于水墨游戏的国画教学实践[J].智力,2022(31):9-12.
[2]孙涵.让国画学习在水墨游戏中起步——“核心素养”下小学水墨画教学例谈[J].学苑教育,2021(35).
[3]严林江.让水墨情趣更浓些——探寻少儿国画教学如何引领学生体验水墨趣味[J].新课程(上),2014(10).
[4]胡沙沙. 儿童园开展趣味性国画教学的策略研究[C]//.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学前教育.北京: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2020.
[5] 林冰.农村儿童国画教学的探索与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3).
[6] 林濫浅谈如何在中班开展中国画教学的行动研究一以中班主题式美术活动“中国画”为例口儿童教育研究,20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