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郭晓琴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八都小学 331603

摘要

语文新课程最明显的指向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以平等为中心的教师,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目的的“引路人”。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个版本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向明确,理念明确,落地措施积极稳妥,是对我国现有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一种改进和改进,属于适度的改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目标落实好,推动课堂的动态生成。通过多种积极的评价,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起来,给知识的使用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堂;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正文


教材,教案,纪律,曾经把老师和学生绑在一起,如同孙悟空头顶的紧箍咒,把学生和老师紧紧地绑在一起,让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小学语文课上呈现出来的情景,不是一片寂静,就是整齐有序,那就是纪律严明,老师懂得教学,懂得引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样的课堂生活已经不复存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以平等为中心的教师,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目的的“引路人”。尤其是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发布后,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版本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是一个很好的理念。新课程最明显的指向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大胆处理教材,师生共抒

新课程标准无论多么理想、完美,只是我们的教学指南,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标准由文本变为现实课程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实施,是课程改革顺利落地、实现育人价值的根本。当探索变为常态化实践时,需要广大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实施,需要在教学理念与行为方面实现更新和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感兴趣、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及时地捕捉时机,顺水推舟,多些开放,去掉束缚,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真情地表达情感。可以让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自由飞翔。教师要想尽办法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说。一次口语交际课上,笔者问:“同学们,你们平常听到些什么声音呢?”同学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有轰隆隆的雷声,滴滴答答的雨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喵喵的猫叫声,汪汪的狗叫声,叮当的风铃声……说不尽,道不完。笔者又让他们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编一个故事,难度大了,一半的同学静坐着,一半的同学轻声自己说。发言时,一、二、三、四,寥寥几个。

忽然“嗡嗡嗡”,一只蜜蜂从窗外飞进来,40多双眼睛瞬间齐刷刷地转向了这只蜜蜂,目光充满新奇、快乐,每一双眼睛都是那么明亮,有的怕叮咬,左躲右闪,有的还在窃笑。真是岂有此理,该想不想,该说不说,竟然围着蜜蜂转。我正想批评,忽然想起“蝴蝶恋花”的教学情节,何不效仿,试一试呢?平时,教师花大力气制作课件,不就是为了再现生活,再现情境?于是笔者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为什么飞进来吗?”

“蜜蜂喜欢我们,想跟我们交朋友。”

“蜜蜂想进来看看我们是否在认真学习。”

“蜜蜂爱学习,也想进来跟我们一起学习。”

“因为蜜蜂闻到书香味,赶紧跑进我们教室了。”……

同学们纷纷举手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我可以跟蜜蜂说句话吗?”有同学问。“当然可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实行的是“以书为本”,把书本奉为圣贤之教,神圣不可侵犯,而传授圣贤之教的老师,也就享有绝对的师道尊严,学生亦不可“犯上作乱”,而现代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句“当然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生内在无限的表达欲望。于是这位学生转向蜜蜂说:“你好,小蜜蜂,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哦,我知道,你是从学校的果园里来的。看,你身上沾满了龙眼树的花粉呢?”话音刚落,“啪啪啪”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掌声中夹杂着欢畅的笑声。刚才有几位同学担心被蜜蜂蜇,躲躲闪闪的,现在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与蜜蜂的交流之中。快乐教育的倡导者,英国的赫·斯宾塞博士认为:要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事物的本身。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打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感谢那只不请自来的蜜蜂,为课堂教学创造了真实的情境,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情趣。老师在课堂上作为“平等地位的首席”,应关心、信任、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其最佳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善于表达,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的意识和技能。

二、促进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指出了生成和预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地开发资源。新课程的教学观也强调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必要的,生成是必然的,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落实教学目标,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如果把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当作是学生发展中获取“营养”的过程,那么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者和提供者就必须是一个高超的养料“调剂师”。教师作为调剂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把它“调制”成适合学生“口味”,学生乐学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合作探究”,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老师简短的一句“你真棒”“你真聪明”“说得不错”,而应该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合作探究,并顺着学生的正确思路继续走进文本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如上《雷雨》,出示三幅图并要求学生分别给三幅图起名字。

生:第一幅图是乌云满天。

生:可以用满天黑云。

生:也可以用电闪雷鸣。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风起云涌。

生:第二幅图是雷雨哗哗。

生:可以用大雨倾盆。

生:还能用大雨如注。

生:第三幅图是雨过天晴。

生:可以用云消雾散。

生:还可以用云开日出。

能这样用词准确,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了不起,这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为这三幅图预设的答案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与学生的相比,学生的答案更形象,更直观,更切合图意,更有创造性。教师及时更改自己的板书,写上:电闪雷鸣、雷雨哗哗、雨过天晴……看到老师肯定自己的答案正确,学生“好”的一声,兴奋地喊了出来,站了起来。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了成功,同时也是老师的成功。

现代教育需要教师要有教育智慧,以开放、合作、进取的态度引领所有的学生不断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无限神往的情感。有丰富、恰当的临场机智,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陶冶幼小的心灵。教师能适时地不断调整教学资源,处理好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正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注重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在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学习由于教师给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维护尊重了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学得很轻松,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试想,当时如果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设计上预设的标准答案否定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可能会“哎”的叹一声,垂头丧气地坐着,直到下课他们的热情也不会高涨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多元积极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一)评价多维度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时,可以用肯定、赞美的语言,如:“你把文中这个角色的特点,和他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说得非常好!”“你善于发现句子中特别的含义,说明你的语言感觉很棒,这和你平时大量的阅读分不开,真好!”“你又进步了!”“这句话如果快乐地读,相信你读得会更好!”等,可以用眼神、动作、微笑等来表示。通过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自发地努力学习。

(二)评价方式多

有生生互评,有师生互评,还有让学生自己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有一些学生在自评时能明确地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再读第二遍时明显进步了许多。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习作,通过学校展板展出学生习作,通过网络、钉钉、微信群展览学生习作或学生朗诵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兴趣的培养,通过有趣、生动的游戏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和“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学习要求,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评改,或者把学生的习作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全部展出,让学生自由选择评改等方式,要求学生评价时按自己的认识,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的习作并写出看法,学习评价活动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他们在开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合作,学会评价。虽然有时候学生评价有失偏颇,但在教师引导下,互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朗读课文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而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要培养评价能力。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别人,及时抓住别人回答一个问题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评价和表扬,在评价中共同进步。

在学生进行评价时,引导评价人用真诚的目光看着被评价人,然后说“同学,我想对你说……”先说出对方的优点,再指出不足之处。而不是只挑缺点说,也不要立刻向学生提出“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这些问题,可以这样说:“这句话如果带着伤心的感情读是否更感人?这段话你觉得要怎么读才能读出快乐的心情?这句话要如何读才能读出怀疑的语气?你能通过朗读发现文章前后的联系,你真会思考!听了你的朗读,我发现你进入了人物的内心,读得真有感情!”诸如此类的评价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树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多元积极评价中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

结语

新课程注重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把增强自信心作为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小学语文课堂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让学生主动自学、乐学、研学,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师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卢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2):196-198.

· [2]林慧娟.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2):158-1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