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汽车维修类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志涛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37000

摘要

在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已舍弃单一的能力培养模式,转而培养有素养、有能力、有思想、有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汽修类专业是高职院校重要学科之一,由于汽车制造相关技术发展、汽车数量增加,高职院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探索与实践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持续为汽车领域输送兼具技术、创新能力、高素养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基1+X 证书制度试点下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JXJG-20-65-4)研究成果。


前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教师及相关负责人应注重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根据汽修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探索人才专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高职院校强化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能力的必要性

社会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制度等存在问题,导致所培养人才难以长远发展,所学技能也不能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收入增加,汽车已逐步从奢侈品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现阶段,汽车数量增多,汽车领域的维修、保养也随之发展,也衍生出大量汽车维修类岗位。在高职院校中,汽车维修类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汽车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对汽车类专业的技能学习提出高要求,加之社会以创新创造为发展目标,导致高职院校传统育人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培养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的能力。

二、汽修行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一)更新基础知识

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结构也产生表达变化,汽修基础知识体系也随之更新,高职院校应着眼于行业领域发展,更新基础知识。轻量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使用新结构与材料减轻汽车重量。目前,汽车已不再应用钢铁作为主要材料,而是选用铝合金、碳纤维等材料,以上材料与钢铁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更新汽车材料的相关知识。在汽车构造方面,可变气门技术、高压共轨技术等技术以代替原有技术,发动机及各个子系统均发生较大改变。因此,高职院校需更新汽车构造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新汽车相匹配。电子设备数量增加新款汽车的标志,汽车的控制方向已向电子控制方式发展。底盘电控、发动机电控等广泛应用于汽车中。在汽车维修方面,高职院校需强化电子基础知识,深入讲解控制系统及工作原理,确保所学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也被应用于汽车制造中。发动机电脑、变速箱电脑可进一步强化对汽车的控制。在汽车维修方面,计算机知识也成为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需重视讲述计算机知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满足发展需求。

(二)提高核心技能

首先,教师应重视培养检测设备使用能力。维修前,工作人员需应用检测设备检测故障。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检测设备有示波器、解码器,应用检测设备可自动获取汽车诊断系统故障码,可推断出汽车故障方向。同时依据波形图、故障码可快速佐证故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使用检测设备的能力。其次,学校应提高学生维修能力、故障诊断能力。汽车电气化程度加深,故障形式也多为电气故障。由于电气故障具有抽象性,工作人员必须应用设备排查故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及教师应采取案例讲解、实战演练等方式锻炼学生故障诊断能力、维修能力。最后,学校需提高汽车保养能力。汽车保养领域缺乏大量人才,该类岗位薪资较高,高职院校可大力培养汽车保养方面的人才。汽车保养需工作人员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细致、耐心地展开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汽车保养发面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汽车保养发展,拟定课程内容,提升保养技能。

(三)强化软技能

软技能是指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包含管理能力、人机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职业道德规范等。汽车维修领域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软技能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软技能培养。现阶段,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性质占比较大,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责任心,还要具备工匠精神。此外,汽车领域革新速度较快,已毕业的学生难以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就可主动搜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沟通能力是汽车维修行业工作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工作中,工作人员需与车主、同事、领导进行沟通,如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就可减少工作压力,提高维修与保养工作的质效。故障排查、汽车养护等诸多工作需团队共同进行,工作人员需具备领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保障工作效率。总之,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软技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

(四)提升扩展技能

共享汽车、网约车飞速发展,汽车维修、汽车租赁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二手车成交额逐年增加,汽车鉴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外,个性化已成为车主的追求,汽车美容也随之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需以汽车维修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础,适当扩展汽车鉴定、美容方面的技能。汽车数量增加,汽车保险行业也随之发展,而汽车理赔、鉴定的工作人员较少。可扩展定损方面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汽车价格昂贵,大部分家庭会深入了解汽车性能、结构等方面知识,并进行横向对比,再确定需要购买的车辆。相关岗位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汽车结构、技术等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还可就汽车营销展开教学。

三、高职院校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院校应调查汽车维修领域的发展情况、大中小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及相关院校毕业生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层次,了解汽车维修领域各岗位的需求数量及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维修课程。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培养维修技能、技术服务与管理为主要育人目标。同时,将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的主线,明确不同年级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能力。教师还应锻炼学生搜索资料、自学技能的能力,用实践项目或小组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维修专业培养层次方面,高校可划分为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对于中级工,学校应综合培养汽车维护、底盘维修、电池维修等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软技能;对于高级工,学校可培养故障诊断、故障排除等重要工作,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技师,学校也以售后企业用人需求为标准,着手培养综合故障检修能力。

(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市场调研结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依据汽修企业工作流程,开发实践课程。课程可分为主要工作内容、代表性工作内容、对应的学习内容。比如,将汽车维护看作主要工作内容,相对应的代表性工作内容是定期与不定期的维护工作,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包含传动系统、转向系统、空调系统等诸多系统的调整、紧固、检查。比如,在讲述底盘检修时,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汽车底盘检修,代表性工作内容是启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行驶系统的检修,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包含检查驱动桥、变速器、离合器;检查与更换制动液、鼓式刹车片等。高职院校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需包含维修基础知识、文化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扩展技能课程和实习课程。学校还需根据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需求,适当增减课程,培养适配度较高的课程。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首先,学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学校、企业应共同创建合作小组,推进校企合作,保障合作质效。同时,保持良好沟通,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人才培养实际情况。企业还可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允许学生顶岗实习,真正了解岗位需求和岗位发展。其次,重视顶岗实习,构建科学的实习制度。学校、企业应完善实习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强化实习管理。学校也可聘请行业内技术专业,指导学生发展、技能学习。最后,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并为学生提供实训所需的资源,真正锻炼学生能力。此外,学校还可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增加职业认同感,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四)共同创建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可大型汽车维修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建培养模式。比如,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设立“订单”课程,根据学生水平确定课程内容。课程结束后,学校可制定考核方式,企业可根据学生表现、考核结果选择学生。比如,整合企业、学校的资源,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就业环境,锻炼学生技能水平。比如,使用“技能培养+顶岗实习”的模式全方面培养人才。学生入学后优先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内容、技能,最后一学年,学生进入汽车维修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激发学生潜能,使所学内容均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总之,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技能水平,满足学生就业及发展需求。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众所周知,汽车维修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才能锻炼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在校内、校外分别建设实训基地。第一,学校可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所需学习的主要内容搭建实训车间,比如,为中级工搭建汽车底盘简单故障检修、汽车空调简单故障检修等车间;为高级工搭建汽车高压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电气与空调疑难故障诊断与排除车间。总之,为不同技能人才搭建实训车间有利于锻炼学生实操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保持沟通,并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搭建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需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或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基本生活条件,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学校应安排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实训教师队伍,全程指导学生实训。

(六)擅用导向教学模式

导向教学模式是指以解决任务为目标,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度思考问题,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也可利用云平台、微课等多种技术与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性,以提高导向教学模式的授课效率。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实现交互式、体验式教学。交互式、体验式教学不仅创新教学结构,革新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还赋予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汽车维修课堂的主体,也使课堂教学更灵活。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在内容创新方面,信息技术与网络可带来大量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使学生学习最新知识与理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学生课堂表现,掌握学生学习成果,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保障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汽车领域已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原材料、技术等也随着革新,汽车维修也随之发展。由于汽车维修领域缺乏大量人才,高职院校应变革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育人模式、优化育人机制,为社会培养兼具专业技能、软技能、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管理者应意识到强化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能力的必要性,明确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汽车维修领域的用人需求,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从而培养出满足学生发展、符合企业需求、推动行业及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包瑞明,马延.政府参与解决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一头热”问题的方法及路径研究[J].时代汽车,2022(4):84-85.[2]巫尚荣,牟林,杨青.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汽车类人才培养质量诊断与改进——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22(2):5-6.[3]李俊杰,张志翔,刘嘉.技能大赛对师生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以高职汽车技术赛项为例[J].科技资讯,2022,20(22):5-6.[4]李涛.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汽车知识,2022(003):022-023.

 

作者简介:李志涛(1988— ),男,江西抚州人,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