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创新
正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高中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国家相继发布了各种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种引导每一门课程的关键,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让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根据它的核心精神和要求,不断地进行教学和创新,是我们的化学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并在新课程标准下,逐渐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帮助他们在化学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对教师来说,把握新的特征至关重要。
(一)时代性特征
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将其与当前的社会相融合。在对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重新编排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学科前沿素材与新时期融合在一起。在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大量的基础化学知识和理论,也能培养出正确的时间观和化学观,随着化学的持续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学习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使用上,充分表现出了创新性和时代性,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学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时代导向,为建设优质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性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下,“合理性”是高中化学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依据高中生的认识特征和身体的发展规律,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模块化的重组,使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且,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要求,所以,老师们要结合知识的学习需要,进行一些实验示范和操作,从而使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三)生活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重点,高度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倡把化学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把更多的化学新闻、化学现象等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对知识的探索感,既能使知识得到更好的了解,又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又能实现知识的灵活性、综合性应用。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生活化,因此,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对于提升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新课标视阈下高中化学教学创新的价值
(一)有利于保持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种对物质成分、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浓厚的求知欲是学好该课程的必要先决条件。而在以往的化学教育中,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业进程,因此对学生有没有探索式的学习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他们没有养成科学的化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而随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改革,老师们把教育的重心转向了将来的社会适应方面,给了他们更多的探索和更好的指导,最后使他们能够在持续、高效地进行探索的学习中培养出对探索的兴趣。
(二)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识别与微观剖析"、"改变理念与均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式认识"、"科学探索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义务"五个部分组成。在化学教学中,同学们形成学科素养的同时,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的一个过程,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明显,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不存在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的需求,因此,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就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改革,老师们不但要在各个课堂上融入“化学素养”的课程,还要通过实验活动和课下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去自己的课堂上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此外,不管是在课堂上的渗透,还是在课堂下的自主学习,老师都可以根据他们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引导,从而加快他们对化学五大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能力的养成,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三、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改革对策
让高中化学老师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下,笔者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阐述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的途径。
(一)对化学材料进行恰当的发掘,激发其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高中阶段,为了保证自己的化学整体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了解的基础上,假如他们连最根本的学习目的都达不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和研究兴趣。因此,老师要重视对教学材料的深入发掘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理解,以此来进行教育,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如:在进行“醇酚”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对醇和酚的结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放映了一条出了一场交通意外的新闻录像,让同学们明白了酒是造成这场车祸的主要因素,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学习化学酒精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就把“醇、酚”的相应知识引入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指导。例如:“醇和酚的含义是什么?”在探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能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出“醇、酚”等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在同学们围绕教材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同学们分组,围绕着金属钠、乙醇等物品,深入学习乙醇和金属钠、乙醇的酯化等问题。随后,当他们观察到酒精和钠的反应时,他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将金属钠储存在酒精溶液中,是因为它与水汽或者空气相接触,很容易发生放热,而酒精和钠的反应则要慢一些,因此更加地安全。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根据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大对孩子的注意和引导,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通过对化学情景的适当设置,可以使其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化学知识系统,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出了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在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进程,例如,现在还有没有过分注重教育进程,忽略了孩子的学业进展,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知该怎么做。应该在进行了主动的教学反思以后,再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通过问题导则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主观的思维学习,达到教育目的,还能使他们在不断地思考中,得到高效的思维发展。
比如:在《烧碱的制备》一节中,要使学生了解碱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并将索尔维制碱法与侯氏制碱法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分析和问题求解的能力。要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老师应该首先把问题丢给他们,使他们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要使问题更具吸引力,老师应该避免以往常见的直接提问方法,而采用图表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整体素养。表的内容是以材料的合理搭配为主,同学们应该首先从酸碱性的类别开始,这里面包含了对纯碱的详细描述,在对这种物质进行归类的时候,他们的思路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把他们引入到新的课程当中,让他们去了解这个叫做碳酸钠的化合物。接着,老师可以用纯碱来提问:“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纯碱的化学名叫什么?”“为什么碳酸钠不在碱的范围内,却叫它碱?”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使学生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并开始相应地进行化学名称的相应思索,从而帮助老师清晰地解释化学性质,并使他们获得很好的学习经验,能够准确地解答老师的提问。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作为化工原材料的碳酸钠?”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之后,有了自己的猜测,会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证实,并积极地搜集有关的研究方法。例如,“植物残渣中的自然碳酸氢钠是一种高效的萃取方法”,“在碱性湖泊中存在少量的碳酸钠,经过一定的处理就能得到高效利用”。在老师的恰当提问下,同学们在持续地思考中会了这些知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辨证与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为以后的化学教学和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高中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在高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靠老师进行示范,这样的话,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而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和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了解和感受,这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化学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视野下,老师们应该增强自己的实验教育观念,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进行思维,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进行推测和探究的时候,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类的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这都使他们今后在化学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比如:在教授“水的离子化和溶液的酸性”这一节时,在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电解质盐酸和弱电解质乙酸的有关的化学原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他们想一想“水的电离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个问题,当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就会抓住这个机会,把他们引入到这个实验中来。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白了水的性质是非常微弱的。首先,老师出示相应的图表和观测资料,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发现的一些规律,以及水温和电解水的浓度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同学们对本课题有较强的探索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提问,例如:用什么方法来阻止水的离子化?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这个实验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老师可以引进“分组探究”的方法,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加入酸性溶液,加入碱性溶液,冷却等各种方法。每个团队都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了一些试验,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全员参加实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结语:
新课标明确了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让高中化学老师们继续深入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要做的工作进行积极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战略,使高中化学的教育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郑长龙.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及解析[J].化学教育,2018(9):41-47.
[2]王颐莎.新课改背景下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0(1):71-72.
[3]林生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7(77):139.
[4]张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创新教学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21,28(12):962-963.
[5]李桂月.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创新探讨[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159-160.
[6]胡玉娇.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7):57-62.
[7]杨婷,胡云霞,宋剑斌,等.基于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教学设计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1(6):1647-1651.
[8]许亮亮,张知为,王简文,等.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研究:四氧化三铁磁流体的制备和性质探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9):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