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党建工作发展的成效分析——以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晓磊 杨静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摘要

为深入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和思政课程建设等工作中的开展成效,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院校的相关行动进行了调研分析,在调研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总结,旨在为高校下一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发展。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教育、文化

正文


     一、主线教育开展情况及成效

总体上看,调研部门、二级学院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能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进校园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全面纳入思政课程内容,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进头脑,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学生心中,强化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从制度保障、课堂建设、文化建设、环境育人、研究成果、创新做法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形成了7个方面的成效。

(一)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23年3月起,学校党委研究审议,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建立创建专班。为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落地,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院校纳入当年党建工作要点、目标责任书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中,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自此项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党委通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专题推进会等,进一步为如何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分解。为保障各民族学生深入交流交往,学校长期以来实行各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统一管理,共同学习和成长。学校党委先后多次研究讨论符合校情的新路径,持续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到校园各个方面的新思路,并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经费,从人、财、物三个方面予以保障。

(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教育教学

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融入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学习内容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深入推进打造鲜活开放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以研代学,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对国家统编教材中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符合大学生学习习惯,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课堂效果结合实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积极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开设15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相互听评课,集体备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中。

(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主题教育活动

现目前能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中开展“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奉献祖国”、“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教育实践活动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扩展到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三下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以及校园广播站上,多措并举,努力营造学好用好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示范带动效应。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春新向党,唱响新时代”校园歌手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在晚会上,表演民族服饰展,通过民族服饰展让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了解该民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教育

将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中,从上至下持续加强理论学习,此外,还通过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学习教育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精神》作为第一议题集中学习。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契机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教育,营造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借力校园文化育人,切实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机结合起来,将一系列活动落地,现阶段,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泼水节”打造了系列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推进等,牢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教育

学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着力打造校园环境育人工作。目前已形成“一厅两基地”品牌教育场馆,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陶艺、茶艺、面塑、刺绣等融入校园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的知识。将“中华民族服装展示厅”融入了党建书屋,着力打造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社团,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着力提升校园环境育人作用。在校园各个公共区域内,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将教学楼、电梯厅、学校食堂等师生群体较密集的场所,进行了民族团结系列校园文化展示栏,切实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创设中来。

(六)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成果渐显

完成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2篇。

)持续推动校地、校校、以及大学生交流交往活动落地

学校与景东彝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派出了3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针对地区发展需要,按照专业对口、学科相邻的原则,委派三十余名教师到地区社区、地区企业进行结对服务。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手拉手”共建模式,开展“3+2”中高贯通培养联合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工作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学科融入、专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较少,还未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是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突出典型打造滞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开展方式不够全面、成效不够明显,试点作用不够突出。

三是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载体和活动多样性上需要加强。作为民办高校,有时候限于客观条件,导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载体不够丰富,教育氛围营造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策建议

一是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走深走实。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教育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对于民族团结内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引导师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融入校园文化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与认同意义。意识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学校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有助于确保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让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将此项工作有机地同校园其他常规性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打下基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共同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观,学生能够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形成更加团结的氛围。这种凝聚力有助于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促进各种文化、民族、信仰的和谐共生,推动校园朝着更加包容与平等的方向前进。

三是持续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和教改工作。结合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下一步,要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和课程建设,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成效,确保学校全面、扎实、深入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四是树立先进典型,凸显正确价值引领,打造典型教育场馆。在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达并树立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专题教育,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念。学校加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和谐共处、忠诚爱国、尊重传统文化等。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进而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专题教育,鼓励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责任。

五是建设人才队伍,提升育人工作实效。为了有效运用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需要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任课教师还应具备文化传承能力,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此外,辅导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文化导师和心理支持者。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辅导员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应对跨文化交流和认知冲突,减轻文化适应的压力。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和关怀,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

六是改进育人工作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工作实施方案,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可以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日常教育工作中,确保其不仅是口号,更要成为实际行动的一部分。这包括制定教育计划,明确工作措施,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的方式。学校还可以提供师资培训,确保教职员工具备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和知识,以便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可以制定评估标准和指标,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这有助于监测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成长,及时发现缺漏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评价体系还应涵盖教职员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表现,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考核机制,加强鼓励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奖励那些在文化教育方面表现出色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鼓励其他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供关于文化教育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相契合。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参与等方式,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 2021(1):9.

[2]暴占杰.价值·内容·路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 2022(5):40-45.

[3]黄雪萍首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 2022, 35(4):92-97.

[4]王华敏,范春婷,胡敏.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11-10].

 

 

基金项目:本文来源于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3Y0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