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艺术教育
摘要
关键词
艺术的终结;生活化的艺术教育;生活化的艺术教育的体现;
正文
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古代哲学巨擘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的观点,而当今的欧美艺术界和美学界,像“艺术死亡了”、“艺术史结束了”、“艺术家之死”、“审美经验终结”……这样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是现当代艺术批评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和全面危机。
那么,艺术真的终结吗?
黑格尔艺术终结理论包含着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的维度,二是精神的维度,他的艺术终结的概念正是对这两个维度的思考的产物。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谈到:“它首先为了它壮丽的进化的需要,牺牲了它的创造者的血液和心灵,然后为了文明精神牺牲了这种生长的最后隆盛时期——这种命定走向最后的自我毁灭。” 这种毁灭也必然会使不入流的艺术走向终结, 不良的,格格不入的文化和艺术走向死亡将在现代时期变成一种必然的宿命。
维特基维兹在《绘画的新形式》中也谈到了艺术的终结问题,他认为“艺术的衰退已经出现” 。是艺术已经失去了“形而上的”人文关怀。 是现代世界包含的大量刺激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 许多艺术作品甚至放弃了对现存世界刺激的反抗,一直迎合当今所需,没有了精神层面,没有了灵魂的创作。
生活美学的倡导者刘悦笛认为,当代东方、西方艺术自身,都在重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艺术的“终结点”恐怕还取决于人类。在艺术完全“生活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活彻底“审美化”的地方,才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起点。艺术以“复归观念”、“回归身体”、“回复自然”的历史趋势,最终会融化到生活整体当中。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
我一直觉得,如果依然是一种拷贝式的制作,没有了灵性感悟的创作,没有精神力量支撑的作品,没有文化历史背景的艺术,那艺术就真的如同黑格尔所说的要终结了。现今社会只顾着商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艺术的伟大意义而去盲目跟随,抄袭,复制,滥用,导致了出现了大量的伪艺术,破坏了艺术的格局,也逐步验证了黑格尔的预言,他预言人类发展到20世界就会出现“艺术终结”。幸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事物,就是生活,艺术与生活是亲密无间的,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人生活境界的一部分一定会是艺术的,艺术发展的一定境界,也一定会融于生活。生活在艺术中,艺术在生活中,生活与艺术融于一体,这应该是艺术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吧!
歌德说过:“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艺术还是有出路的,只要我们努力生活。如果一定要说生活的范畴大,还是艺术的范畴大,我斗胆肯定是生活。
而生活融入艺术,艺术融于生活。并不是随心随性随时的,我认为应当从小开始得到适当的引导,下一代获得我们正确的艺术思想,艺术指引,不久将来,肯定能够又一次达到艺术的高峰盛世时期,又是一个艺术天堂。
我提倡生活化的艺术教育让儿童展现真正的自我,通过艺术的教育能唤醒人更高的洞察和观象能力,从小就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面貌,并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自我的使命和位置,发现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感悟和灵感。
我认为生活化的艺术教育可以体现在几方面:
一、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欣赏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大道理,享受浓浓的亲情,拥有纯洁的友谊, 追求远大的理想……题材,创意,灵感,想法全都在生活中萌芽思索出来。斯科特是一个作家,定居在美国,四口之家堪称完美。几年前,斯科特受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对“人类幸福的获取并不依赖物质”研究理论的影响,决定花费一年的时间约束自己和两个小孩,不买多余的消耗品,只支付衣食住行最必需的费用。结果他们依旧很快乐。作为父母的斯科特和妻子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陪伴孩子。后来,斯科特把这一年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the year without a purchase》。你看,生活的美好让人更有自信,感受到了无尽的创造力、各种情感和希望。它让我们从平凡中发现无限的可能,自我释放出来。
在我的教学计划中,安排户外写生,一边旅游一边写生,感受生活,感受风光,用艺术表达所见所闻,正如不同的眼睛看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安排美术馆鉴赏艺术品,细品艺术家的心灵倾诉和情感表达,琢磨艺术品的魅力和意境;安排分享会,学员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不认识的观众,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课室放在户外,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生活信息,更贴切生活的创作灵感。
二、旅游见识
可以缓解工作、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开阔眼界,洗涤心灵,可以见识一个世界大好河山。感悟人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见识各地的奇人异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Mihai Barbu曾经英国卫报的摄影师,工作虽然让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和儿子相处。他毅然做出一个决定:辞职,带着儿子去环游世界。一家三口,一部三轮摩托,4个月,28000公里,41个国家,总共花费了8000欧元,而Barbu却用这笔钱把真实的世界送给了儿子。他说:“我想让孩子拥有的,是在长时间的旅途中学会体验真实的生活。”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最好的陪伴也是在路上。
旅行,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自然就该如此的。学会敬畏生命。而人的生命,短短的几十年里,也应该有着无限的生活可能。
三、自由发挥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人权宣言》第4条,1789年。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当Aelita Аndre,用颜料把自己搞成五颜六色的时候,她的爸妈没揍她,还给了她一间好大的画室,在里面摆满了各种工具,决定放任她自由。“她喜欢,就让她画呗。”Aelita画出了不起的抽象画。2岁在香港办画展,4岁叱咤纽约赚了百万,7岁成了国际天才抽象派画家。喷,抖,泼,甩……她进行了各种探索。她在画画里,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
很多时候课后,家长担忧地找我来咨询,都是问自己孩子的作品为什么跟老师的不一样?为什么画得不像老师的范画?为什么画得老师的丑那么多?其实,孩子们的作品应该独一无二的。
我是一名美术老师,也是一名母亲,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看了更多的教育书籍和相关内容,自己理顺了一下艺术教学的理念,归纳出生活化的艺术教育的方法,在孩子作品当中也是可以看出,灵性,快乐,自由和童趣。孩子的作品看上去,并没有娴熟的技法,没有完整的逻辑思维,没有漂亮的构图造型,没有适合的颜色搭配,但是就是孩子当时的想法,抒发和表达,我很乐意和赞美我孩子的画作。不需要用大人的眼光和审美方式来评定一个孩子的艺术作品,也不需要去衡量纠结孩子有没有艺术天分。让他把接触到感受到的世界用笔挥洒出来吧。
科学证明,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他们顶多是画匠。
四、触碰体验
触碰:接触,触摸到某物,并渐熟悉,开始了解,学习,涉及 到某物。我们要尝试使用不同的媒介载体来进行研究,统感的训练。除了让孩子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你可以做“触觉袋”,让他伸手去摸袋子里的东西,再告诉你他摸到了什么。随手利用其身边的任何工具:叉子、滴管、泡沫、毛线、刷子、树叶、蔬菜水果……点亮孩子涂鸦的热情只需要我们能提供合适的工具及场地,小孩子会投入有趣的过程中,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尽情挥洒。
五、分享乐趣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
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人分享,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快乐,蝴蝶效应,就会让他们在美好的生活中获得更有创意的想法和积极向上的艺术灵感。
六、选择权利
指为自己做的决定。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他的选取方式。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这就是他的选择意义。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人生是一连串的选择,快乐是一种选择、痛苦也是一种选择。想收获,就得先付出。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朱春光导演的在德国的两个华裔孩子在德生活为线索的纪录片里,妈妈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要做什么。”德国父母们认为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造力的独立的人。德国教育理念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需要克隆人。这个恰恰是我们中国父母们所需要学习的,中国老师们所需要借鉴的教育理念。让孩子自由选择,有助于他们思考,辨别,分析能力的提高。
七、解决问题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姚彦慈在祖母被确诊为阿兹海默症后,通过业余时间在看护中心做志愿工作,她发现对于失智症患者而言,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她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灵感,于是经过四年的研究开发,设计一套专门为有认知障碍的特殊群体专用餐具,赢得斯坦福大学长寿中心设计竞赛的一等奖。
一个克罗地亚姑娘Mateja Kuhar,将这种绿色、可持续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个细心的姑娘突发奇想:能不能将茶叶渣、咖啡渣和凋谢的花瓣作原材料,替代铅笔使用的木材?在将这三种原材料压缩塑形后,她发现这种想法完全可行,铅笔的顶端同样加入了植物的种子在铅笔快用尽,或者发生断笔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将铅笔带胶囊那一端插入土壤里。“奇迹”就此发生,废弃的铅笔有了新的生命。‘发芽铅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可持续。她荣获世界最大型设计比赛的大奖。“我知道这支铅笔并不能拯救地球,但至少它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是可重复利用、可持续的。
生活出现问题或许发现问题时,艺术的创造和设计可以为我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有意想不到的点子。
八、独创风格
人们之所以需要艺术,不仅是为了点缀生活,陶冶情操,还有更内在的心灵需求;在艺术的境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精神的诉求。独创的风格是艺术家的精魂所在。在国内,有一个90后的广东画图男陈英杰,他年纪轻轻已自成一派,把美式街头涂鸦和中国画结合,用“中式涂鸦”惊艳了全世界。他3岁起便跟父亲学国画,20岁在新加坡留学时偶遇涂鸦,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这门艺术。画图男成功混搭了中国泼墨画和美式涂鸦,将这项街头文化带上了新高度。“每次画作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都不可能复制,对每一幅画都不可以用满不满意来评价,最满意的画永远在下一幅。”这个读书时期老师眼里的差生,靠着他独特的中式街头涂鸦,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他的画风也吸引了许多大牌合作。
结论:
生活化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必然,发展顺利,就可以取消了“艺术终结”,甚至把艺术推进高峰,更高的层次。艺术的培养并不是多读书,多做笔记,多听课,多练习就能进行创作,需要与生活的一切相结合,培养有艺术主见和有独创思维的创作艺术家。我认为,新教育改革中,重要理念就是倡导从生活走进艺术,走向社会,艺术教育应该是为了完美的生活而实施着。
参考文献:
2.http://wenku.baidu.com/view/1dfb85f9aeaad1f346933f45.html(轮艺术的终结)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1466436.html?loc_ans=1053973633(艺术融于生活)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6210857504739147.html?fr=iks&word=%D2%D5%CA%F5%C8%DA%D3%DA%C9%FA%BB%EE&ie=gbk(生活来源于艺术,艺术来自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