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标的树立和目标驱动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贵华

广州市南沙潭山中学,广东 广州 511466

摘要

本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目标的树立和利用目标驱动对班级的管理进行了一些讨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具体到每个教师,则是所教班级的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目标,所以教师除了抓好教学之外,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学生目标的树立和目标驱动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目标树立;目标驱动;班级管理

正文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譬如家长、学校、甚至社会;二是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显然,第二个因素的作用更积极和主动很多。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而且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所以兴趣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学习动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因素,因此,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目标和进行目标驱动管理的基础。当然,至于兴趣的培养,不是我今天特别要谈的话题,我想谈谈如何利用好兴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利用好目标,驱动学生,解决好班级管理的问题。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目标。

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它是学科教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前面已经提到过,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一个人的爱好首先起因于一种好奇心,而学科的教学中有非常多的富有趣味性的现象、知识介绍或实验,所以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发展具有非常有利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加以利用。

当然我们在使用学科的趣味性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科的趣味性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的含义:一是学科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即学科知识的内容充满神秘感,各种自然现象或实验的内容和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二是传授和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因为很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有趣的自然或生活现象或实验开展,从而为教学过程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当然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即兴趣的一个诱因,而从兴趣的起因看,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对实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所以只有通过恰当的使用和引导,才能使“化学知识的有趣”这种诱因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因子。换句话说,学科教学的有趣可以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至于能否使学生由此产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努力。只有使学生产生的兴趣稳定下来,形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进一步造成认识的缺乏和情感需要方面的不平衡,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学习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满足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出现后,才能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兴趣稳定地形成,则为接下来的目标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信心和动机,发展目标 

魏书生老师的观点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影响兴趣形成和个人发展的因素中,个人的能力因素也有很大影响。人通常有一种常见的自我防御意识,对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总是较有兴趣,而对于难以胜任的、与别人比较相形见拙的事情则会兴趣索然,极力回避,所以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多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和参与各种活动,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时,他才会更容易对外界事物发生兴趣,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也才会有后面目标驱动工作开展可能。当然同时我们还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对失败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更要勇于正视,改善现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增长才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在这些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到求知的快乐、独立进步的亢奋和学习成功的自信。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开展成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个性价值,尤其要注意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以便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能培养师生的相互信任感,因为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给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由于有着更多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理解会更深刻,由于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会更尊重教师,从而形成一种正常、密切、融洽的最佳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兴趣的“稳定剂”和“催化剂”,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好这种关系,这样就会促使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为班级的目标管理奠定基石。

三、利用目标驱动,加强班级管理,立德树人

前面讲了通过兴趣的激发,树立目标,通过能力的发掘,发展目标,但是兴趣培养的对象针对的是个体,尽管兴趣的激发的对象带有广泛性,但兴趣的形成还是具有个体的差异,所以都属于个体的培养。但是,作为教师,要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要求教育的效果具有尽可能的广泛性,也即是教育效果的好坏不是在一两个学生身上反映出来,而是通过全体学生的成效去衡量的,所以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在高的层次上应该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尖子生,然而学生又总有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又该如何着手去教呢?我在这里引入了“目标驱动”这个新的概念。

“目标驱动”其实也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企业化的工作管理中通常会提到,我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术语中,还是一个新名词。所谓“目标驱动”也就是将教育和教学任务和内容具体化,要求明确化,以此为目标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跟踪和管理。这种“目标驱动”的对象不仅仅理解为对学生的管理目标化,而且包含了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目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在管理体制上,教师是主体,教师必需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和育人的目标;其次在教育教学的体制上,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也必需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内容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点的有序性和全面性。但是从教育教学体制上来看,以上还只是“教育教学”中的“教”,教育教学要有好的效果,还必需重视另外一个环节,那就“学”,学生真正“学”好了,才是真正“教”好了。虽然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了,但是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达成他们的学习目标呢?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驱动”。

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弄理清两种关系:1、教师虽然是“目标”的管理者,但是他不能做独裁者和压制者,而应该做一个领导者。2、“目标驱动”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是现代教育学上常提到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的辨证关系。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领导者比主导者具有更深刻的涵义:领导者给人以力量,领导者给人以方向,领导者给人以身作则的榜样,而主导者充其量是个引路人。另外在学生“学”的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应该表现在自我管理上,尤其是集体的管理,只有整个集体的目标达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才算真正达到。

那么怎样去实现目标驱动管理呢?我在这里说一点自己的体会。我曾任教个一个班,刚进去就体会到班风散漫,无上进心,而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这种感觉,也不知是何种原因,数理化都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而且和其它的班级相比总会有一个明显的差距,感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上师生都很吃力又没有效果。后来经过慢慢探索,采用上边提出的“目标驱动”原则,具体的做法是“促优、保中、带后进生”。在班上共50人,我将其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其中表现中上的2人,中等的1人,中下的2人,这样各组的均衡程度都差不多,然后每组指定表现好的两人分别为正、副组长,分别去结对帮扶同组的表现稍差的两位同学,同时正、副组长还负责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给同组同学去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每组的正、副组长由于目标任务的驱动而不敢放松,而原来中等的那个,基本上也都是一定的学习和管理能力,也可以跟得上,而中下的两位同学,在同组同学的结对帮助和监督下,各方面自然也会提升。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也有一定的保障性,同时由于放开了优异学生的思维束缚,更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保证了中等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和提高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带动了后进生的前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并且要时刻做好跟踪定位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时刻注意每个组的思想动向,做好各个组的思想工作,尤其是组长的工作,特别是初三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时间紧,正、副组长可能不会很乐意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定期对各组的工作进行反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目标的达成,将目标驱动落到实处。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

当然,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谓“教”无定法,而且教育教学的过程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我认为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效地得到提升的都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以上的观点的提出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恳请各位不惜指教,如果诸位有更好的观点,也不妨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1]张卫东.基础心理学纲要[M].原子能出版社,2004.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