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
摘要
关键词
美术活动、语言自主性发展、活动环节、评价方式
正文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表示美感的良器。”这就表示绘画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术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美术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绘画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幼儿可以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让同伴、老师和家长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美术和语言相互融合、渗透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美术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美术活动,尊重幼儿,将自主权和话语权还给孩子。我们多倾听,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下面说说我在美术活动中操作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美术活动导入环节巧加设计,让幼儿“想说”。美术活动操作前的语言导入,激发幼儿表述的欲望,幼儿想说,教师启发和引导幼儿,打开孩子们的思路。陈鹤琴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譬如讲一个故事,不但讲得娓娓动听,而且用图画画出来,儿童对这个故事印象一定很深。”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听、最喜欢讲的。以一个故事导入,融入设计,展开这个活动,可有效引起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积极讲述。有一次我们开展的小班美术活动是以创意水墨的形式来画山,我们融入一个经典故事,配上一首有趣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在引入的时候以童谣和故事形式展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我把讲解作画的过程也融入这个故事中,讲给小朋友们听,小朋友听了觉得非常有趣,绘画时不时向身边的小伴说着自己画的山和庙,以及半山坡间在台阶上行走的小和尚,边操作边讲起了童谣中的内容。小班的幼儿喜欢美术活动,但是该年龄段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美术活动中只看到他们创作时非常高兴、乐于参与,很少听到他们的和别的小朋友讲讲自己的画。配以简单的故事和童谣引入主题,帮助孩子们更好理解事物的特征,促进孩子们抓住其特点,更好地进行创作。幼儿在听故事、童谣的同时,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这样,幼儿脑中会浮现一个作品的基本构图的影像,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
在美术活动讨论环节引导幼儿交流讲述,让幼儿“敢说”。我们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后,设置一个“说”的环节,可以是幼儿间的相互讨论,亦可以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可以讲述自己想要设计画的内容以及构图,比如在什么位置想要画什么,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安排作品版面,在孩子们相互讲述中,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之前没有想到的,经过相互讨论讲述,把自己的思路拓宽了,融入了新鲜“血液”后,孩子们对自己想要画什么,大概放在什么位置,对画这个物体的大小有更清晰的规划。幼儿自已讲述浮现在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以是虚拟空想象出来的,他们以语言的形式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再将他们在画纸上形式呈现出来。在小班美术活动《未来的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环节,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设计一辆车,不仅能在马路上跑,车开到海边,按一个按钮,车就可以变形,可以在水面上行驶,等回到马路上,再按这个按钮,就变回之前的样子”;有的说“我想要设计一款车,车上有个可以伸缩的云梯,还会喷水,当我们开车看到路边哪里着火了,就可以按开关,云梯就会伸得很长很长,喷水救火,这样就可以救很多人了”。孩子们的表述天马行空,说着自己要在车什么位置设计按钮,在车的什么位置设计云梯和翅膀,讨论得十分热烈。而后看到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时,果然,孩子们的大部分想法在画纸上体现出来,看着色彩饱满、形态功能各异的车,真的觉得,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充分讨论,作品呈现的效果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多加引导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所谓“童言无忌”,虽有些想法在我们听起来奇特又怪诞,但是在孩子们世界里这些想法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将这些想法诉诸实现。稚嫩的画面、童趣的讲述,让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带给他们的快乐。孩子们“话”的充分表达为他们创造的“画”做了很好的支持与铺垫。这样互补互融、相互支持的活动,促进了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启发,能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在美术活动操作环节引导幼儿间同伴互助,让幼儿“乐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操作环节,幼儿在选择材料或创作时偶有困惑,教师往往会第一时间介入帮忙。当然适度的提示点拨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应当多给孩子们时间和机会,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让他们自己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通过沟通交流来了解别人的创作经验。比如怎么选材料,怎样配色,在空白位置还应该填画些什么。一次,小班幼儿进行《掌形创意画》时,冉冉和璐璐分别用自己的手形组合成蝴蝶和小房子,在选择材料粘贴并进行创意填画时,两人相互诉说着“我想用黄色扣子粘出小蝴蝶的眼睛,旁边用绿花扣贴出一个毛毛虫。“我做的是小房子,我想把这蓝白的扣子贴到房顶,就像一颗大宝石!哇!这小房子可真漂亮!”两人边说,便拿起扣子比对着,看看扣子放在画纸上,整体效果怎样。
在美术活动讲评环节运用多种方式评价,让幼儿“多说”。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环节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语言上对作品的评价,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更大兴趣。评价时应注意根据作品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比如:引导式的评价,常适用于小班幼儿,根据小班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他们的语言积累和活动经验不足,他们还没有形成对作品完整的认识,他们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时,需要我们适时引导,引导幼儿从完成作品的材料、选用颜色以及创作时用的方法来进行表达。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幼儿自评,幼儿互动交流式评价,也可以是师幼互评,还可以展览室评价,即把幼儿的作品找合适的位置布置展览,孩子们像欣赏画展一样,可以无拘无束的品评,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大班美术活动《春天的诗》,进行评价时,豌豆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介绍:“这是我的作品,这是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你看这里,我用棉签蘸水墨颜料点画出了粉色,桃花五个小花瓣,粉粉的真漂亮;我用手指蘸淡墨拓印出了竹子,他们一节一节的!这是我画的河豚,我用勾线笔画的,它的血液和肝脏有剧毒呢,但是肉非常的鲜美!”经过之前多次活动,老师引导幼儿从作品的内容、材料以及方法几方面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许多孩子不用教师提示,也可以进行连贯完整的讲述,他们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当作品展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纷纷指着自己喜欢的作品“快看这里有小房子,还小朋友放风筝,这画的是古诗《村居》吧! ”“这个上面用水墨画的柳树,还有两只黄色的小鸟,两个黄鹂鸣翠柳,这画的是《绝句》对不对?” 孩子们对照画作上呈现的景物,背诵春天的古诗,像猜谜语猜中了一样,特别兴奋地拍手笑着!孩子们诵读古诗,理解其中的意思,又将这些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来,最后相互品评着作品,以语言领域为牵动,从语言领域到艺术领域,从艺术领域再次回归到了语言领域,将幼儿创作的作品再次作用于幼儿,美术和语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幼儿艺术领域的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幼儿园的孩子们想象力更丰富,也敢表达。他们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将美术活动融合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孩子们的语表达力,我们在班级美工区创设了“童心童话”板块,其中一期主题内容是《家》,我们将孩子们的画整合在一起,拼成一幅大作品。孩子们看着大作品,认真地观察着,这时,小川说:“哎!这是我画的小房子,这是我画的家,里面住着爸爸妈妈和我!”萱萱指着一棵大树对好朋友说:“快看,这是我画的大树,大树是小鸟的家,小鸟在家等着爸爸妈妈给它喂虫子吃呢!”“这些小房子门前的小河是我画的!大树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孩子们相互欣赏着这幅融合自己一份力量的集体作品,欣赏着、诉说着,仿佛自己是个大画家,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小星星,闪耀着分享成功经验那种喜悦。
《幼儿园教育指导要(试行)》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交往。”在艺术领域评价这一环节里,对孩子的美术作品,不能单单由教师进行评价,幼儿自评或互评,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幼儿自讲自画,“画”中有话,通过美术讲评环节,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
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探究其中并深入研究,我们愈发感到其乐无穷。作为老师,我们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幼儿为主体,在《纲要》、《指南》目标要点和教育建议的指引下选择适合的内容、方法推进活动,然后不断挖掘促进语言自主性发展的方法及潜在影响因素,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促进幼儿语言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小丹. 大班幼儿自主绘画的行为表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楼莉华.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引导策略[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0(10):12-13.
个人简介
姓名:万子琳 女 汉族 出生年月:1986.12
籍贯:山东
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语言自主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