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正文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语文知识与素养的学习提升,培养自身良好的文化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开展语文趣味活动等方式,多方面培育初中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一)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学中基础的目标和任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定教。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学生的教学核心作用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以此为基础,开设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环节和研究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思维有效发展
思维的发展是初中语文综合教学中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此理念影响下,新颖、多样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会逐渐被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这些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多元的视角看待语文问题的本质。新颖的教学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合适的思维情境。在一系列的教学影响下,学生会结合对应的教学内容发散自己的学习思维,以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
(三)促进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建立的主要场所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德”的发展,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德行和品德的教育是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文化自信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认识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文章下意识地渗透和融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学生则能够接受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文化自信教学。
(四)促进学生提高综合审美
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够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中得到提高。审美创造是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合理的优美的图片或者是对应的视频。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外,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提高对语言美的正确认知。在此教学影响下,学生会逐渐自觉积累语文教学中的美词、美句和美段。如此,学生语言审美就能够提高。除此以外,初中语文教学还时常会伴随着音乐开展教学。如此,学生听觉上的审美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现状
(一)对语文课堂教学理解不充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新课程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对课堂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充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素养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忽视核心素养培养,实际教学与预期的计划目标相脱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而初中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此外,教学方法不新颖。在当前语文课堂中,仍旧有许多教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缺少互动环节,教学方法陈旧、不新颖,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同时,在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思想顽固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将提高学生的成绩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对知识的呈现方式缺乏思考,在教学中“唯成绩论”“唯教材论”,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自身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深入研究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难以将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中。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思维进行学习,对核心素养的认知不清晰,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进行背诵和记忆,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意识以及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时代发展,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来打造初中语文教学新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此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此外,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标进行深度研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及对事物的看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审美教育、鉴赏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视觉与听觉融合的教学氛围。
在《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与之相关的图片、具有特色的羌笛乐曲等教学素材,将其制作成课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从壮美的画面和凄婉的乐曲声中,体悟到戍守边关的士兵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可以说,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意象表达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男儿为了保家卫国,抛洒热血,胸怀激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热血沸腾,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三)提升思维能力,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重新解读语文教学的含义,通过引入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进而找到文章的核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反思与实践。因此,教师要摆脱过去“宣读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例如,教师在讲解《背影》一文时,可以导入多个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语文的独特魅力。课堂伊始,教师询问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这篇文章的?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出现了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哪一部分是最让你感动的?文章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在作者眼中,父亲有必要为其送行吗?教师可以以文章为基础进行深度分析,当时作者家中小康光景不再,只剩破烂与不堪。年迈的父亲既不敢回首往事,也不敢展望前途,只能寄希望于儿孙。作者通过“背影”,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让人感到父爱如山、父爱无言。教师通过对文章的深度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领悟到父爱的真谛,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厚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侧重于阅读和背诵,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分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围绕主题“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有哪些?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小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明确自强不息的广泛内涵,如刚毅坚韧、持之以恒、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努力奋进等。第二环节,“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联系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提纲,实施采访计划,撰写采访稿。最后,以榜样说或故事会的形式分享交流。第三环节,“青少年当自强不息”。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实施后,当代青少年对“自强不息”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青少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应该怎样做?在这一活动的组织实施中,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厚度”。
(五)注重语言建构运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度”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构成基础,奠定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语文横跨多个领域,不仅涵盖历史、哲学,还涵盖多个理科学科,是多门学科语言的构建基础,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语言输入组织课堂,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语言、运用语言,成为能熟练操作语文的“文字技工”,从全身心投入的语言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亮度”。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学生读书认字,而是使学生摆脱文字的束缚学习新的内容,领略语文课程新的含义,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比如,在教学《诫子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封家书,家书的内容是诸葛亮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上进、宁静淡泊,要戒骄戒躁,对自身修养方面狠下功夫。教师以此为基础,举办一场以“天赋和努力谁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度”。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崭新命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他们能说会写,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光华.新课标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阐释与培养路径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3(14):19-22.
[2]张宇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3(6):143-145.
[3]奚志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实践展望[J].中学教学参考,2023(1):10-12.
[4]宋学.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2(30):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