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学生未来成长所需要具备的品质。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注重课堂评价,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融入到课堂当中,确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思想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价值
(一)素养育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中小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时代新人,让学生在成长阶段获得全面、适宜的能力发展。因此,重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能使学生当前阶段语文学科必要的学习能力获得显著性提升,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价值感召,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不仅能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提供指向性引领,还能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受到核心素养的价值感召,认识到核心素养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意识。自我提升意识的觉醒则能为学生长远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教学内容来看,尽管很多语文知识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但这些元素往往是隐性的。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直观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教学《火烧云》时,尽管火烧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留心观察,因此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自然景色中蕴含的美,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一段视频创设了课堂情境,展示了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自然景象。同时,结合视频内容,笔者播放了一些优美的音乐,由此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宁谧的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不但帮助学生积累了一些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思维迁移能力的锻炼也融合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式训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思想的成长和思维的活跃度。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思维迁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它不是天马行空的发散,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思索。就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而言,教师不应给予学生全部的自主,而应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能够学会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学会在文字中想象,生成对于文本的新思考,从而使文本的意蕴更深远。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内涵外,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文章内容拟人化,通过拟人的形式将小鸡想象成小朋友,并且利用写作的方式将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和想象力。
(三)组织自主探究活动
简单来说,思维能力可以视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比较、联想想象等认知活动的表现。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地想象、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为学生创造分析问题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落花生》时,笔者针对课本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在议论花生时,提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认为花生身上有怎样的品质?在谈论花生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花生和其他水果进行对比?”“‘我们’是否理解了父亲说的话?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提出问题后,笔者没有给予过多提示,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思考,并依据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由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四)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方法积累
重视积累能力教学同样抓住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教授的积累方式基本都是死记硬背或者用笔记录为主,这样的积累方式效率极低,而且非常无聊,很容易让学生失去语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改善学生的积累方法,利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积累,确保学生在积累中也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利用到读写学习中去。而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积累。例如,在积累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内涵,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古诗词绘制到纸上,让学生能够根据画面背诵古诗词,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累和记忆效果,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带来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审美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升。例如,在让学生背诵二年级下册课文15古诗二首的《绝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声音与文字分析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诗中的景色,以便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记忆。与此同时,对于好词好句的积累也可以利用绘画或者视频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
(五)带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带动发散性思维主要利用了学生模仿学习和联想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确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多种学习模式来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诸如知识拓展、情境建设以及实践观察等等,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以及与生活联想进行阅读和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读写教学中来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神话”带领学生展开发散性思考,通过课堂的动画演示、故事讲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外神话的区别,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中所蕴含的重要精神,并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或者改编神话故事,以便于学生既能够传承我国古代神话所要传递的民族意志,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基础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也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能力组织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并且利用文明的语言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养成也会带来非常重要的帮助,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渠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0(A4).
[2]杨文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A4).
[3]虞大明,郑玉兰.以悟促读,以练激情——《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