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此里拉姆

尼西乡小学 云南省 尼西乡 674406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符合新课标对教育的要求,对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中,对于数学知识应用的刚性需求。因此,掌握解题能力才能够在未来面对包括理化生等涉及数学相关问题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习惯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对策

正文


在小学级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从问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检查和回顾的习惯缺失,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本文围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期望对改善“教”和“学”有所参考。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不严,丢失信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环节。正确处理问题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题目提供的信息,才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小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从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审题充分理解问题本质,在其所描述的情境中,快速提炼已知条件。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六年级学生在审题时,已经表现出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识字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成熟和进步。然而,由于态度和思维不够严谨等原因,学生容易出现审题不严,丢失信息,甚至产生严重误解,乃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性的描述题目时,更加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二)思考分析,能力欠缺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缺乏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面对抽象的数学模型时,很容易混淆,导致错误的结果。然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体系,来加工和处理数学问题中的已知信息,以便为得出正确答案做好准备和铺垫,从而取得良好的解题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生的知识和体系已经从幼儿阶段向青年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开始逐渐变得成熟,与此同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提升。小学六年级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有效的联系,学会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

(三)检查回顾,习惯缺失

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将古人的智慧和习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新的启发。学生必须回答数学问题后养成检查和回顾的习惯,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由于粗心大意、心思马虎导致的失误和不足。然而,许多高年级学生,仍然不能保证每次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后都进行有效的检查和回顾,甚至有时即便检查和回顾了,也是走马观花式的,究其原因,是习惯缺失导致的,如计算错误、书写错误等。如果学习习惯,特别是解题习惯不能及时得到修正,就会影响解题正确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仔细阅读、正确解决难题是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训练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良好的读题与审题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题目,掌握数学和逻辑的关系,明确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思想,以便取得正确的解,避免粗心大意,被某些错误的阻碍性的问题所误导。所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前,教师要强调和督促学生认真阅读问题,对于一些逻辑关系复杂的问题,要反复读题,弄清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待解问题分别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专门进行审题训练、多读题、多分析、多思考,养成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做题正确率。另外,教师对教学课题还需要细致分析。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方法。比如,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互动解决难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技巧的全面提高。

(二)创设生活情景,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过程,其实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知识迁移法则,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技能,从而取得教学的成效。训练知识迁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学知识的精细梳理,创造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环境,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运用。例如,在计算“长方体的面积”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校要重新对教室进行装修,在墙面粉刷的环节中,需要通过计算墙面面积,并根据面积购买涂料。在已知的“教室长9米,宽6米,高3米”,如果四周墙壁和屋顶都要粉刷,请大家分析并统计下,整个教室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这种与日常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大大提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也自然得到巩固,圆满地实现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再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学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可创设生活情景,先为学生播放操场上升国旗的视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从生活入手,问学生“已知操场长100米,宽50米,如何计算操场的周长?”,让他们讨论,他们在计算时会运用多种方式,有的学生会运用周长公式计算,即(100+50)×2=300(米),还有的学生会计算每组对边的长度和,再相加求和,即100×2+50×2=300(米),确保准确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思考、交流,解题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三)强化学生检验,提高学生自主反思及总结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教师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并指导学生处理数学难题。教师通过运用替代法、比较法等科学手段,说明问题的解法,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从而提升处理数学难题的质量与准确性。学生可以通过融合事实进行反证,提高自主分析和思维能力,并培养问题处理的技能。其次,教师还可以集合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和主要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自主地对知识和问题,以及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反思和归类,如果能够形成思维导图效果更优。每个问题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在求解中,学生应该关注哪些重点,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解决题目。检查和回顾是学生在处理数学难题过程中应该培养的重要习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学校教材的基础性和教育性,强化对它进行及时地检查和回顾,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发现问题中,哪些是由于大意错误引起的小问题。而针对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经典错误案例,学生最好能够整理形成一个“错题本”,并及时自我反省。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对于普遍性存在的重要问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追根溯源,并逐一对照,细致研判,采取具体对应的教学措施,从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入手,综合性的提高学生地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桂連.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9,(020):104.

[2]张翠昭.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之道[J].教师,2022,(09):48-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