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方式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
正文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真实情景中的表现任务,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应该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现有的认知能够进行转移,从而能够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各种能力。老师不仅能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还能知道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促进他们达到想要的目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和实施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的目标
(一)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下,以学生的成绩和成绩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相适应的。为此,近几年,我国引进了表现性评价这一新的评价制度。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它又被称为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它是指由教师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在一个真实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或者是创造出一些事物,以此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检验他们在实践、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既能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我国许多小学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仍然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科学。小学教师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受教育评价的影响很大。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信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客观、科学、系统地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升[1]。
(三)检测高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驱动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变革,从关注分数或等级到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表现,是评价范式开始转换的标志。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基于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具体过程和最终结果做出判断,以促进学生能力再生长的评价方式,它聚焦高阶思维和学习能力,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评价的目的在于体现表现性评价的真正用途,它与传统评价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来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以此来对其进行分类;而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的内容既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重视学生的理解、逻辑和解决课题的能力[2]。所以,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确保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与标准的合理性。首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新课程标准是一份指导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认清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性质与目的,以及教学目的与意义。在进行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运用上,要与语文课程标准相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表达式评价在语言教学中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应该具有具体的特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制定评价目标,并把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小目标上,增强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小目标,从而提升他们达到总体目标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我的暑期生活”时,老师可以在制定目标后,对暑假的某一天、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等进行详尽的描述,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暑假生活的方式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从而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其次,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应该是简明的、可操作的和明确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标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需要老师在评价时遵循可操作性、简洁性和清晰性等原则,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公平、公正地开展评价,确定量化的标准。简明就是老师制定的标准要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可操作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的,而不会超过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依据教学考查点,设计评价任务。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布置的活动或集体操作。一般情况下,表现性评价任务形式有两种,即问答和具体活动。表现性评价任务展现了教与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时要关注教学的考查点[3]。教学考查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适宜的方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很多,表演课本剧是其中之一。学生在体验此活动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的方式分析故事内容,多角度揣摩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进行表演时,学生可以化身为故事人物,迁移自身认知,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基于此,教师设计评价任务:“与团队成员合作,阅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自选一个故事,将其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反复阅读选定的故事,熟悉故事内容,形成剧情介绍和角色简介。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可以用旁白或动作展现无法设计成对话的内容。”这样的评价任务可以生成真实情境,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在体验活动时,学生可以表现自我,解决问题,由此使教师获得评价依据,继而进行表现性评价。和进步的欲望。
(三)制订评分规则。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制定评分规则,一个客观公平的评分规则以及一个公开、透明的评分标准,可以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反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效能。计分规则通常包含能标示出表现性作业的程度的级别,并详述了相应程度的学生表现。比如,在制定朗读教学表现性评价的打分规则时,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将学生的成绩示例与语音语调、语言表达、流利程度、内容结构、身体动作等方面相结合,形成多个指标体系。在小学阶段,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愿望,因此,老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分组活动,和他们一起讨论打分规则,使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表现性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提高他们的成绩,让他们的成绩提高一个档次和水平,让他们对完成表现性任务后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此来促进他们的学习与进步。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的全面评价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探究精神和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综合学习的积极参与,包含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等。在综合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到各个阶段。比如,在综合学习的初期,老师就会根据学生的状况来设计一个评价量表,把学生的状况都记录在评价量表里,同学们在闲暇的时候就会对照表格的内容,在课后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进行补充,同时还会对综合学习的进度进行实时的更新,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老师的督促下,学生们能够基本上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目的。在综合学习的晚期,教师也可以制定一份评价表,对学生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学习情况、与父母的合作成效等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教师依据评量表的内容,对学生综合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保证其科学可信。另外,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成绩的束缚,以一种轻松、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展现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制订合理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在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准则。《新课标》提出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讲授“姓名中的故事”这一课时,老师制定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一、学生对语言的态度和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二是对新学习的词汇的正确运用等,对这些词汇的意义的把握是否准确;第三,学生句子的表述顺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合理。第四,学生的语言是否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语言是否新颖有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评价思想,在制定评分标准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防止对班上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造成歧视。在打分的时候,要做到公平公正,评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关怀,鼓励有创意的口头表达,对表达有偏差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导[4]。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理解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六)革新表现性评价程序的管理。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为主导。然而,在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时候,教师就不在是主体的位置上,而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任务,同时也是发掘和发掘学生潜能的开发人员。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仔细考察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并搜集有关资料,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搜集有关信息。比如,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举止,语言,表情等方面去学习;通过与学生的面谈,了解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情绪等;采用评定标准记录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真正的记录,反映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反映了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的纸、笔测试有很大的不同。这其实就是传统的笔电测验的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探索和运用,要将表现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语言能力,搜集相关的信息,向同行和专业学者学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表现评价标准和任务,以此来进行评价,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注入不竭的动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林立南.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J].教育科学论坛,2022(20):76-80.
[2] 刘琳.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2(26):238-239.
[3] 李岚.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4] 刘艳.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48):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