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困难与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职业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构建
正文
课题项目: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职业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研究——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MYZJ2023C017。
引言
“政产学研用”中的每一个词都对应着一个元素或一个部门、一个组织或群体。只有产学研协同育人方式中所有参与主体之间高效协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协同育人”目标。校企协同教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方式。“政”是一个国家的缩写,是指政府部门,它具有监督和宏观引导的功能,它在协同育人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是通过发布各种不同层次的规则和政策法规来达到的。“产”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各种实体企业或社团组成的工业系统,它是培养人才的源头之地;其中,“学”即学校,即高校,是进行教育实践的地方;“研”是指具有桥梁、纽带等功能的各种研究组织;“用”就是终端使用者,它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风向标,它不仅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更能直观地表现出教育的成效。政、学、用三方协作育人的方式,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情况,将自己的优势,通过协作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政、产、用协同办学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传统教育方式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充。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优势
首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国家资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构的利益共同体,它促进了“政产学研用”的内部资源整合,将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其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丰富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能够激励人才多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度,由是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的利益共同体来分摊培养创新人才的成本,提高是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困难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向并不明确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的运用中的效果达不到预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本达不到缓解人才市场的压力的目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具备一定的实际能力,他们接触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远远低于理论课程的实践,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达不到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学生们就业的门槛,提升了高校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力度不够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协同合作的部门并非面面俱到,所谓的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名存实亡。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推广运用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力度和合作部门的实际参与率远远低于预期,通常只有高校和国家坚持在协同育人政策的前线上。这种以国家的指导为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往年的人才模式进行一定程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造成了人才培养需求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后果。
(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不到体现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力度不够,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构为了维持现有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策略的改革措施力度较小,改革效果不明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力度不够造成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按部就班。同时,“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构对人才培养策略的协同创新策略贯彻并不彻底,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构的五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并不牢固。
三、职业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体系构建措施
(一)“政产学研用”下职业院校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
1.引入市场机制,重塑软件教育体系
政府应当重视产学研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政府以及最终用户的引导作用,最好应当引入软件市场的发展机制,对职业院校软件教育体系的思路进行重塑。政府需要整合地方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确认好软件产业未来需要提升行业创新动力,增加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及创作方向要更贴合实用性需求。基于此,政府要对职业教育相关管理者进行引导,要求更改软件专业教育主思路,更改为以提升学生社会及产业适应力为主,也要更改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选材,要贴合软件工程就业实际环境。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也要更改为软件公司对技术员工的需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也要加入“市场敏感度”和“用户熟悉度”两方面的内容。
2.结合产业需求,搭建协同实践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使职业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产业发展预想的人才,建议由政府牵头,其他社会力量密切参与,共同塑造一个协同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可以构建在职业院校校园内,也可以在当地的创业产业园,或某个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职业院校、企业要在该基地内配以相关的教育人员,学校内的科研机构也要输送专门人才到此。实践基地的主要工作不以实践教育为主,而是要直接创建科研项目。具体可由专门的科研人员为主导,软件工程学生为协助,也可以自己由学生自主创建,科研人员以及职业院校教师、企业人员作为协助。学生除了要负责完成科研实践外,也要积极调查用户需求。实践基地内,职业教育人员、科研人员、企业教育人员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3.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科研创新价值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政策鼓励的方式,对地方的科研创新性进行优化。目前,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都是由职业院校内部自主选题。对此,建议政府结合多个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并深度分析某个职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及劣势,在更加宏观的层面内,对相关的科研定题提出意见。政府应当对选题更具创新性、突破性的科研团队提供政策优惠,以此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创新的队伍中。政府也可以直接深入到职业院校环境内,宣传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可以获得政策优惠等等,从而从学生角度入手,直接从根本上激励大学生钻研相关新技术。
4.协同商定评测,塑造多元高质与产业接轨的评价体系
政府需要牵头,将“政产学研用”体系中的所有单位集合到一起,共同商定一套软件人才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将分为理论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结构、就业能力结构以及资格证书结构。首先,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技术理论的发展高度保持一致。实践能力结构以是否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真实工作为主,当学生行业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时,可以进一步为其加分。对于能够有效意识到用户需求,并将维系用户需求作为第一位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就业能力结构指的是学生在见习以实习阶段的具体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岗位意识力和操作能力。资格证书结构指的是学生是否于在校期间考取了软件相关的资格证书,或者是否参与了专门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综合测试竞赛。以该体系为主,可以有效验证新软件人才是否具有符合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二)“政产学研用”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1.严格施行协同育人教育体系,阶段性评测
以灵活调整细节在设定好了政产学研用的培养计划后,最关键的推行步骤,就是要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许多院校之所以无法提升教育与科研的质量,根本原因就是在计划推行阶段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结合多方对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设立一套定期评测的监管系统。在任务落实期间,政府需要派遣专员参与调查,及时调查职业教育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企业人员是否积极参与到了协同教育工作中,以及参与人员的具体参与水平。对于认真履行了工作义务的单位,政府可以为其提供新一年的政策扶持。对于回避工作责任的,应当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可踢出协同队伍,并及时吸纳更加优秀的单位参与其中。
2.创新校内科研方向计划,监督师生协同研修
政府应当积极对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工作计划进行干预,不但要在选题阶段进行监督和劝导,更要在选题开展后及时跟进研究进度,避免个别科研人员为了政策优惠而谎报科研计划。为促进软件新人才的培养,也建议政府方面严格要求每一个科研计划都有软件专业学生的参与。且在科研机构提交过程记录时,要查清学生成员在过程中的贡献率,对于贡献率不高的学生要进行调查,如若发现是学生个人原因,要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因其他原因而无法持续贡献科研能力的学生,政府也要出面协调。
3.基于产业资格证书监督学情,多方位保障人才综合质量
虽然有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引导,但职业院校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主要责任人,必须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紧盯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有学习或者科研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稳定后,校方可以建设产业资格证书的监督制度,以是否获取了专业资格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监督。校方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软件相关的学术竞赛,要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与夯实学生的软件技术应用能力。
4.定期以产业验证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及产业化
政府方面、企业方面需要定期对科研的成果进行调查,企业可与校内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为科研计划的开展提供资源以市场资料的帮助。相对的,科研机构则需要随时沟通科研进度,并为企业解决正存在的技术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既要为了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而开展研究,也要为企业当下的发展提供帮助。而提供帮助的方式,自然是要求学生加入到帮扶企业的工作中。此举一方面搭建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联桥梁,另一方面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国家、企业、用户、高校、科学研究机构携手共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它借鉴了多方的意见参考,综合考察并提升高校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目标,缓解人才市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吴姮,于丽英.基于多重螺旋理论探索“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J].科技和产业,2020(3):57-60.
[2]郭卉,刘琳,彭湃,等.参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06-111.
[3]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2021,(1).
[4]向丽.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4):80-85+96.
[5]杨光祥,文传浩,何希平,等.基于众创空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76-79.
[6]张磊,张弛.产业逻辑还是教育逻辑———高职专业群建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J].职教论坛,2021,37(03):2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