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富贵

广西陆川县沙湖镇中心学校 广西省 玉林市陆川县 537723

摘要

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卫生方面避免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害,同时让学生也能够更加舒适地享受校园和家庭生活。


关键词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策略

正文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采用正确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保持卫生的方法,一方面使自己免受细菌或者病毒的侵袭,降低发生疾病的概率,另一方面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保护卫生的氛围,让学生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感受到保持卫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保护卫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卫生习惯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安全、自信甚至社交,并且在全国防疫的重要节点上,保持个人卫生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所以个人卫生习惯培育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去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众所周知塑造个人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就是童年时期,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阶段,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如何去培养小学生日常卫生习惯?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家庭和学校。“父母是孩子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第一所学校。”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日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因此,家校是培养小学生日常卫生的前沿阵地。家校联合培养,为小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卫生习惯,让他们讲卫生,健康成长。在家校培养中,家庭负责给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树立良好的目标并给予鼓励和陪伴,家长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当榜样,让孩子向家长学习,培养日常卫生习惯;在学校里,老师督促并进一步培养日常卫生习惯,其次好的老师和好的校风校纪都能够成为学生培养日常卫生习惯的良好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再通过加强家校互动的方式,进一步去培育学生个人卫生习惯。

二、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基本标准

(一)个人卫生习惯标准

首先,在小学个人卫生习惯标准中,小学学生至少要能够做到以下几条:第一,要养成每天早晨起来洗脸刷牙的好习惯,保持自己的脸部、脖子、耳朵、鼻腔干净,还要勤洗澡、洗脚,保持身体不散发异味。第二,要保持衣衫整洁,扣要扣好,拉链要拉好,带有污渍的衣物要及时进行清洗和更换。第三,要养成在饭前饭后、大小便后、吃零食后、卫生劳动后坚持洗手的习惯。第四,要及时理发,及时剪指甲,不在自己的身体表面乱涂乱抹。

(二)生活卫生习惯标准

小学阶段所需要养成的生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赖床。第二,要注意用眼卫生,不乱揉眼睛,当眼睛中有异物时,可以采取正确措施解决。第三,要注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适当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体质。第四,要在生活当中保持好坐、立、走、跑等习惯,例如,在课桌前要保持胸离桌沿一拳远,不在行走或车上进行看书活动。第五,要注意饮食习惯的养成,不乱吃零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和生水,不吃变烂的食物,但也要能够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在吃饭时专心,能够做到细嚼慢咽,不囫囵吞枣。

(三)环境卫生习惯标准

小学阶段还需要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环境卫生习惯,其中环境卫生习惯养成主要是指学生对于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适当地打扫卫生活动,积极参与班级清扫任务。第二,在看到杂物时能够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第三,不在校园、教室等卫生场所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第四,在校园或公共场所中,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摘花草树木的枝叶,不折断其枝叶,不随意践踏草坪。第五,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自觉保持好公共卫生,在需要打喷嚏或咳嗽时,注意遮掩口鼻。

三、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习惯对人的一生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时,不能够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卫生知识,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学生对于卫生行为习惯认知不全面或不正确,造成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很难以再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时,坚持科学性原则,给学生更加科学性的卫生知识讲解,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意义,更加促进小学生能够长远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一致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也要坚持一致性原则。所谓一致性原则,也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要保持一致性。有些学生虽然在学校的监督下,能够在校园生活中保持相应的良好卫生习惯,但在家庭中家长缺乏监督,则会造成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破坏。还有些学生家长对于卫生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一到学校就松懈下来。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长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三)自觉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还要坚持自觉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自觉保持卫生习惯,自觉遵守相应的卫生标准以及行为准则。一方面,坚持自觉性原则,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良好卫生习惯融入到潜意识当中,真正地将所学卫生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常识之中。另一方面,坚持自觉性原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帮助学生建立好一定的卫生行为习惯,学校教师在其中应起到重要指导以及监督作用。

(四)循序渐进原则

在小学阶段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工作时,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并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之前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不同的卫生习惯,其卫生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循序渐进地纠正学生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其次,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卫生习惯,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树立学生卫生习惯管理意识

学校树立学生卫生习惯管理意识是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策略。学校在培养小学学生卫生习惯过程中,占据了主要的教育作用,且学生的校园生活是除了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校要肩负起学生卫生管理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卫生教育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小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准则和奖励制度。基本的小学生卫生行为习惯准则包括小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小学生应自主维护校园环境、定时打扫班级卫生和校园内所负责的清洁区等等。除了要让小学生自觉保持自身的卫生,同时还要让小学生进行一定的卫生打扫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例如,根据班级打扫校园内清洁区的情况,评定完成打扫任务最好的班级和最差的班级,进行批评和表扬。其次,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卫生管理负责部门,并且聘请专业的卫生人员担任管理任务。校园内的卫生管理部门不仅要能够监督学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能够给学生传授相应的卫生知识,同时在学生出现卫生行为问题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卫生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方法,其中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打扫卫生,通过打扫卫生培养学生卫生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全民提倡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在指导学生洗手时,首先向学生讲解正确洗手的口诀,分别为内外夹弓大,立腕流水冲,上述洗手口诀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归纳总结的,内为清洗手掌内侧,外为清洗手背,夹为两手的五指交叉,主要清洗手指间的缝隙,弓为将其中一只手的手指并拢,然后将并拢的手指搓洗另一只手的掌心,大为搓洗大拇指,立为清洗手指的指间,腕为搓洗手腕,最后使用流水冲洗双手,整个洗手过程应持续最小15秒。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后,才能避免细菌和病毒通过手进入到人体。

(三)定期检查保持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时要进行定期检查,对于没有较强自控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检查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制度。例如,设定班级卫生量化考核,每天对学生班级内卫生和清洁区卫生进行检查和评分。还可以将对于学生的个人卫生评分纳入到平时成绩当中,引起学生对于保持良好卫生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在开设的卫生教育课程当中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评分,将其量化到学生的成绩当中。其次,班级内可以设定相应的监督人员和卫生教育人员。监督人员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负责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卫生习惯。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卫生整理,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卫生点评。卫生教育人员主要由专业的校医或保育员担任,主要负责根据学生卫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以此来监督学生保持良好卫生。通过卫生课程教育来进行监督,有利于避免学生对于卫生监督出现抵触心理。例如,卫生教育人员发现班级内很多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洗手,对此,可以进行“洗手”主题的教育,监督学生在校园内养成正确洗手习惯。

除此之外,还可以教导学生自查。卫生教育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卫生行为习惯标准绘制一定的表格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打分或自我评定。建立学生自查的监督制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卫生行为意识。

(四)耐心教导学生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在校园里首先要能够耐心教导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卫生意识,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教导。

首先,可以设立相应的卫生教育课程。卫生教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卫生知识,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保障自己的健康,并且能够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此,可以设立如“生命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在其中讲述相应的卫生行为准则和其他卫生知识。例如,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废纸等垃圾要及时扔在垃圾桶内,不要扔放在课桌旁边。细心教导学生正确佩戴口罩,能够将口罩戴牢。

其次,开展卫生专题教育和卫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学校可以定期在校园内开展卫生专题教育,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和家长听讲座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带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参加

卫生宣传等活动,在生活社区或者校园中,切实的宣传卫生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讲卫生,讲文明”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演讲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卫生教育。

(五)家校协同方面,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首先,学校举办亲子参加的个人卫生习惯活动宣传并观看相应的卫生习惯的知识视频。让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面共同参与和帮助学生培育个人卫生习惯,让学生以及家长都重视起来,共同促进。

其次,召开家长会,共同就孩子个人卫生习惯进行探讨,点对点的进行深入交流,根据学生在家庭、学校的个人卫生保持情况去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们改掉不良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培育。

最后,学校邀请医疗卫生系统的专业人员开办卫生习惯相关的知识讲座,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并学习,增加老师和家长培育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专业程度,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

培育学生个人卫生习惯不仅仅是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付出,并不断交流经验,去为学生们培育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因此家校要注重沟通和交流,相互去配合帮助学生培育个人卫生习惯,而不能去各做各的,让学生顾此失彼,最后无法帮助学生培育个人卫生习惯。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家校个人卫生习惯的真实情况,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培育个人卫生习惯,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五、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各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和技能,同时也应该关注小学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卫生习惯的养成,这也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学生卫生意识的培养,小学也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放到小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和目标当中,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小学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曾雍强.小学生日常卫生习惯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0(38):190.

[2]程诚.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