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音”动,“乐”伴成长——浅谈如何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多样性欣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心理;“欣赏教学”;
正文
1.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多样性欣赏的作用
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特别强调多样性欣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乐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多样性欣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不同风格、流派和文化的音乐,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培养音乐素养,包括对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的敏感性,以及对音乐表达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多样性欣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传统和表达方式。这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学生通过欣赏多样性的音乐,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使他们更敏感地感知音乐中的细微差别和音响特性。学生通过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从不同的音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作品。多样性欣赏教学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仔细聆听和分析音乐,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学生通过欣赏多样性的音乐,可以培养审美情感,学会欣赏不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和情感。多样性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不仅有助于成为更好的听众,还有助于在音乐领域更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要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多样性的音乐作品,包括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音乐喜好,并提供机会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的多样性,培养丰富的音乐欣赏能力。
2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多样性欣赏教学策略
2.1立足于“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的审美欣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审美感知,要“打开”学生的耳朵,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地听、充分地看。“听”是学生审美感知的主要环节,“听”既不是简单地展开耳朵,也不是让音响机械地冲击耳朵,而是跟随音乐的节奏、旋律,展开相关的音乐思维与想象。音乐的聆听过程是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的过程。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教师应打通学生的聆听通道,给学生提供舒适的感知环境,让学生沉下心,静静地聆听、品味、咀嚼。因而,学生对音乐声音的感知不仅是对音准、音色的感知,还是对音乐节奏强弱的感知。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整体性聆听,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把握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如音乐作品的旋律、力度、节奏、音高、音色,等等。其次,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聆听音乐,让学生感知、揣摩音乐表现的内容、表现的形式、表现的风格等。这样一种审美感知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力。最后,可以借助一些视听媒体,把学生的聆听与画面结合起来。
教学《单簧管波尔卡》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在开始教学之前,简要介绍波尔卡的起源、特点和历史。解释波尔卡是一种欢快的舞曲,常常伴随着活泼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谈论波尔卡作曲家,如约瑟夫·伊万诺维奇·斯特劳斯,以及他们在音乐历史中的贡献。了解作曲家和时代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背景了解。播放《单簧管波尔卡》的演奏视频,让学生聆听这首音乐,同时观察演奏者如何运用单簧管演奏。这将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直观理解。分析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和节奏。讨论单簧管的声音特点,以及如何在音乐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有歌词,阅读并欣赏歌词。理解歌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主题和情感。如果学生有机会学习单簧管,可以组织简单的演奏活动,让他们尝试演奏这首波尔卡的一部分。这将增加他们对音乐的亲身体验。组织节奏感活动,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手或跳舞。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可以让他们画出对音乐的印象或写下描述它的词句。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印象,参与讨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历史、文化和地理,以便更深入地探讨音乐的背景和相关主题。让学生享受音乐、探索音乐,并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创造力、促进情感表达,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
2.2立足于“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理解
情感是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全过程。立足于审美情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理解。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艺术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判断。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元素,能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能涤荡学生的心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审美情感,能丰富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音乐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它不是静态的观照,而是动态的沉浸,能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音乐欣赏中,教师要让学生精准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意义。音乐欣赏不仅是学生与音乐作品的对话,还是学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以教学《金蛇狂舞》为例,这是著名音乐家聂耳改编的一首曲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将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隐藏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揣摩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其次,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展开积极的对话与交流,如“这首乐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仔细聆听,作品用了哪些乐器来表现这样的氛围?”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互动过程中,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一种欢腾的节日氛围。最后,给学生呈现该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深化学生的认知与音乐审美体验,让音乐作品带给学生更为深刻而持久的记忆。音乐作品的内涵与主题,既需要学生认知,也需要学生体验与感受。我国古代著名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说,音乐创作者是因为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的,而音乐的欣赏者应通过感受、体验而把握作品的情感,进而把握作品的表达主题、内容与形式。
2.3立足于“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立足于小学音乐中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任务。让学生聆听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包括古典、民间、流行音乐等。鉴赏不同音乐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审美想象。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音乐。提供乐器或数字音乐软件,让他们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不要限制创作,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音乐观念。 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包括歌曲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让他们了解如何构建音乐,以便他们可以自己尝试创作。鼓励学生使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让他们选择一个情感主题,例如喜悦、悲伤、愤怒,然后创作一个音乐作品来表达这种情感。使用音乐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审美想象力。例如,让学生通过编故事来演奏音乐,或者用音乐来诠释一幅画作。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如文学、视觉艺术和科学。这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现音乐和创造力的联系。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音乐作品,并参与音乐讨论。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音乐的意义和创意过程。组织音乐比赛或展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创造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这可以激发更多的创作欲望。介绍不同音乐历史和文化,如古希腊音乐、中世纪音乐等。了解不同的音乐传统可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音乐工具和技巧。提供机会尝试各种乐器,声音合成器和数字音乐工具。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发展创造力,体验音乐的多样性,并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在音乐中表达自己,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
2.4多样性音乐选择,情感与音乐联系
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赏析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和音乐风格特点。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各有独特之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音乐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工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联系起来。通过仔细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提供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音乐如何触发他们的情感。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欣赏和解释音乐,学生可以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都非常有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音乐分享和讨论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同时也可以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和体验,促进交流和互动。音乐教育不仅是教导学生音乐技能和知识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文化意识和跨学科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多样性的音乐作品,并鼓励他们与音乐建立情感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有意义的音乐教育体验,帮助他们成为更有品味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个体。
2.5了解音乐背后故事,音乐元素分析
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或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这包括作曲家的生平、社会背景、创作时期的文化特点等。教师可以讲述这些背景信息,以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分析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乐器使用等。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音乐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例如,学习旋律和和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走向和和谐结构。通过讲解音乐作品背景和分析音乐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音乐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音乐的敏感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背景,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共同分析音乐作品的元素,互相讨论和学习。每个小组可以负责一个音乐元素的分析,然后汇报给全班。要求学生在听音乐作品后写下他们的感受、分析和认识。这种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些方法可以使音乐教育更富有趣味性和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6学生参与音乐创作,互动讨论和分享
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他们创造力和音乐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作音乐,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表达个性,同时培养对音乐元素的敏感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的音乐创作技巧,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引导学生欣赏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可以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这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能够欣赏和尊重世界各地的音乐传统。可以通过音乐会、音乐节、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音乐作品的分享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喜好和体验,还可以激发对其他学生作品的兴趣,形成一个音乐共同体。定期组织音乐创作工作坊,让学生学习和实践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这可以是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风格进行创作。安排学生参与跨文化音乐活动,例如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乐器、演奏传统音乐曲目,或者学习其他文化的舞蹈伴奏。这样的体验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定期组织学生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在学校内展示他们的音乐作品。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这些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化敏感性和社交能力的过程。这样的音乐教育模式将帮助学生在音乐领域中全面发展,成为富有创造力和全球视野的个体。教师可以定期评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以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现多样性欣赏的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参与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终身音乐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结束语
音乐作品是一种既抽象又直观的艺术。好的音乐作品往往能深化学生的审美认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丰盈”学生的审美精神、润泽学生的审美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审美心理”,能有效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能让学生在音乐的审美欣赏中领略到音乐的内容美、形式美、思想美、情感美,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中完善自我的人格。音乐审美欣赏,能打开学生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世界的多彩多姿。
参考文献:
[1]王英奎.中小学音乐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1(23):50-51.
[2]谢家碧.大胆让出讲台[J].小学教学研究,2014(13):33-34.
[3]王备.“具身”视角下的融合性音乐课堂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8(25):66-69.
[4]王娟.让生本教育舞动生命灵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4(16):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