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绿色生态意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黎初团

广西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五象校区 广西省 南宁市 530299

摘要

本文在分析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互关系,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从课堂引入、数学展现、课堂互动、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梳理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绿色生态意识的方法对策,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绿色生态意识;必要性;对策

正文


2012年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意识和世界观都处于启蒙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不仅需要通过专题教育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需要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培养绿色生态意识,通过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生态环境教育,在思想层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在行动层面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以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生态环境问题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自从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就开始重视环境教育,并逐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而是上升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实现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小学生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水平对实现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既要养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做到自觉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并且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依赖和影响,能够初步了解国家制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和谐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环境意识。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不仅在文化培养上增加了生态文明的宣传,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强化了对生态文明准则下具体行为的引导,对小学阶段如何规范学生生态行为,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新课标中在强化学生理解植树造林意义的基础上,还对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添绿。再比如垃圾分类,除了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在具体的行为指引方面,对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也有了具体要求。再比如生态多样性,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强调了对生态多样性意义和知识点,在实际行为指引上也以“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为例提出了严格要求。此外,新课标对生态行为提出的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综合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保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循序渐进的提升要求。例如新课标在生态环境方面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会保护各种动物,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形成珍惜资源的意识,主动参与节水、节电和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而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法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生态知识储备的缺乏、生态素养缺失会让人无法认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久而久之在学校的群体环境下容易产生从众效应,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文明素养的缺失会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需要从小学开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四)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让中小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从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使他们成为关心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社会公民。同时,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中小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此外,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共同努力,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小学数学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才能够指导人们更加有效的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而数学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数据。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数据的能力,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数学中的空间和图形概念可以应用于地理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如地图的制作和分析、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等;通过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来研究环境污染的传播规律、资源利用的优化。另一方面,相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通过绿色生态的实例直观的展现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和数据意识;通过量化和评估环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型和量化指标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如果每个人一天使用1个塑料袋,那么中国人一天所使用的袋子的质量为:4克×14亿=6.4×10" g=6400吨,而神州十二号飞船的总质量为8吨,也就是800个神州十二号飞船的质量。数据的威力是惊人的,一只普通的塑胶袋,随意丢弃竟能对环保造成这么大的破坏。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在的心中种下一颗绿色环保的文明的种子,既要对自己进行自律,也要对周围的同学及家人进行监督。这种德育的渗透是一种自然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为讲道而引发的抗拒,让学生能够主动地降低对塑胶物品的使用量,从每一件事情中去维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由于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就能够把数学、生态文明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绿色生态的意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为以后更好的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绿色生态意识的方法策略

(一)科学设计课堂引入,激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教材中也直接和间接涵盖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和联想发散,从细微处找到数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的结合点,通过设计绿色生态相关的数学题目或创设生态文明情景进行课堂引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和数学教学的无缝对接。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可以通过天宫空间站拍摄的地球照片,从美好的生活空间引入人口和环境的思考;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变化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相关关系,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固定面积的森林一年可净化多少灰尘、吸收多少水分,可减少多少面积的沙漠侵袭;在学习比例和比例关系时,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汽车的燃油效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更环保的交通方式。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交流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数字的收集分析能发现什么,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充分发挥数字魅力,加深绿色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的是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强调的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累积效应,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很难理解浪费一张纸、乱扔一次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数学是定性理解到定量理解的唯一方法,是直观展示由少到多的累积效应最有效的工具,通过数据对比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自己的绿色生态意识。比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程教学时,通过题目“我国有14亿人口,假设每人每天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而每双筷子体积约为16立方厘米,那么全国每年需要使用多少筷子?”在引导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再进一步提问“制作这些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树木”,通过强烈的对比,强化学生内心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强化绿色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生态意识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在生态文明的培养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生态文明能够入心入脑。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平台”的搭建,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合作者,根据学生所处的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课堂互动。对于低年段学生,生态环境知识储备较少,教师主要通过插图、照片、视频等直观具体的表现形式,着眼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资源和承受的破坏,引导学生逐步产生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中年段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设计一个“环保小卫士”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解决数学题目获得环保能量,以保护虚拟环境。对于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的计算题、表格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等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各种难度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组织自由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和讨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例如,提出“不同距离的日常出行,怎样选择出行方式更环保”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四)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项目,让绿色生态意识牢记心中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项目,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种植树木、制作环保手工品等,让他们通过数学计算和测量来规划和实施这些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养成正确分类、规范投放的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生态环境公益电影和视频,比如《致我们的地球》、《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生态环境相关的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到周边乡镇完成水源、土壤污染的调研等,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

(五)学生改变

首先,从白色垃圾污染的概念出发,用播放 PPT课件,向学生们展现白色垃圾导致的环境污染图片,然后,对白色垃圾的认识和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查,为学生普及白色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最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减少白色垃圾、保护环境。目前,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去拾取地上的塑料袋、纸屑等垃圾,而学校门口的垃圾越来越少,有的时候遇到同学刚吃完东西,他们会帮忙丢掉塑料袋。这表明我们将环保的种子埋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行为来滋润着这棵小树苗,让它茁壮生长。教育有时候并不是立刻就能奏效,更多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一种以教师的父母为榜样的教育。降低说教的程度,加强对实际的理解,当这样的环境观念在同学们的心里形成时,环境保护的行为必然会在同学们的心里扎根,直到开花,结果。

四、结束语

在新课标中,对生态文件教育的要求更加具体和细致,已经渗透到了各个科目中,生态教育和德育培养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需要各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的融入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意识。因此,学校也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生态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扩展视野,以自身的表现带动学生一起,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红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意蕴[J].探索,2019(1).

[2]潘黎,陈天柱.“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的探讨[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报,2017,19(5):108-112.

3]姜瑞芹.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的渗透[J].国际教育论坛,2020.

4]王霞.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现 状调查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4.

5]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 量化与课 堂实际[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