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进阶的“问题链”阅读教学设计——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预习任务:
1.搜索资料,了解欧·亨利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初读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分人物梳理小说的情节,思考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曾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讲故事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看看欧亨利是怎么讲故事的,我们怎么来学习他讲故事的方法。
问题1:初读小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震撼和感动。这种震惊来自于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问题2:小说中“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外”在何处?
叶子是假的,贝尔曼画叶子,贝尔曼居然因此而死。
问题3: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些情节的呢?
把重要的情节放在最后才揭示,并且一笔带过,作者有意在水落石出之前隐藏真相,精心剪裁,把聚光灯放在别的地方,把比较重要的“细节”藏了起来。
问题4:小说中有哪些情节是隐去的?你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吗?
(1)贝尔曼画叶子的情节。
“不,不能让那个可怜的小家伙也随着这叶子去了。”贝尔曼凝望着最后几片常春藤病弱地在凄风寒雪中剧烈地摇颤,不消多久便陨没在灰白地墙根里。“我想,我该动笔了。”老人自言自语着扛起了落灰的画材,步入幽黑的夜里,夜雨。夜雨湿冷刺骨地洇透了贝尔曼蓝色的衣衫,单薄的布料紧紧贴合在老人身上,使他看起来愈发枯弱瘦小,他攀着梯子,颤抖着在墙头落下一笔鲜绿,一笔枯黄。“老贝尔曼浑浑噩噩了四十年什么也没有做成……”他苦涩而可笑地想着,佝偻的身子在寒风中摇摇欲坠,他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脱力,“天亮前我必须把它画完……那孩子要活下去,走出去……”风雪依旧狂厉肆虐,老贝尔曼在墙头落下最后一笔,终是如释重负地勾起了唇弯。又一阵强烈地眩晕袭来,他有些支持不住地扶住梯子的边缘缓缓滑落,疼痛在他的五脏六腑穿梭,可怜的老人一步一滞地重新隐没在雨夜里。
(2)贝尔曼病重,苏艾去看他的情节,苏艾和贝尔曼之间的可能的对话。苏艾可能会问老贝尔曼你为什么会得病?老贝尔曼会告诉她吗?不会,因为后文我们能看出来苏艾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的,而且老贝尔曼叶害怕影响琼珊的恢复,他也不想让两个孩子感到愧疚和抱歉。他在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善举的时候,选择了隐瞒,为了不让琼珊和苏艾有所歉疚,他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
她默默地伫立在原地,医生的身影循着昏暗的走道消失,她决定去看望老贝尔曼。
苏艾轻轻推开了门,久闭的门却不合时宜地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她满心是沉重和不安。手中的花束、鹅黄的花瓣在充斥着潮湿、呻吟和死亡的病房中黯然无声。
念及好友的病愈,她的泪雀跃地涌了出来,却又在目睹那具病躯时,喉头滚出一声哽咽,“您为什么也染了病?”
“我夜里出来喝酒,没料到雨会那么大。”他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胸腔有如一片极欲飘飞的落叶般浮振,“琼珊小姐怎么样?”
“她——她好些了。”苏艾抽噎了一声,“可您又病倒了。”
“我已经上年纪了,大概毫无希望了。”他感喟道,双眼在血泪连夜浸泡中显得无神而柔和,“她也许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了。”
这一生一死,相隔不远的讯息,让苏艾掩上病房的门时,无声地抽噎起来。
(3)琼珊在得知贝尔曼去世时,琼珊的反应。她可能会感恩、自责、内疚、也会珍惜生命,更加努力地去生活,甚至是带着贝尔曼的艺术梦想继续前行。
琼珊一时语塞,她扑到了苏艾的怀里,内心五味杂陈,她有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何处说起:原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那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那是怎样善良的一个人啊,却在那风雨交加的夜里,为了我,一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不顾个人的性命,冒死去画上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滚烫的泪水从她的脸庞滑落到了枕中,她的心里充满了感谢。而我,当初的想法又是多么地荒唐!若是我再少一点任性,也许老贝尔曼他,他就不会……他是为了我而死的,她拍起头来,出神地凝望着窗外那片鲜活的常春藤叶,她知道,往后的日子,她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辜负那一片常春藤叶。
问题5:作者隐去不写的目的是什么?
(1)让我们发挥想象和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2)真相刻意不说,谜底最后再揭晓,让我们更加意外和震撼。(3)符合人物形象,这不仅是作者的选择,也是人物的选择。
问题6:小说中用笔较多的部分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1)社会环境描写。
一个社会底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狭窄、杂乱无章、满地苔藓,而艺术区中居中的艺术家们,他们处境窘迫,令人怜悯。从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让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社会。
(1) 琼珊的病情。
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艺术、意志消沉、生命垂危的青年艺术家。她的生命遇到了一个自己无法过去的坎,让我们看着非常的揪心。但是在这个揪心的故事还有一个人,就是苏艾,她悉心地照顾着琼珊,我们为她们真挚的友情而感动。
(2) 贝尔曼的正面描写。
在这段正面描写中,老贝尔曼年老体弱、不修边幅、贫困失意、自暴自弃、自尊倔强,但是非常关心楼下的两个青年艺术家。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1)为了塑造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形成前后突转。(2) 社会环境的反差,让人压抑和感到失望的社会中突然闪现了一抹光辉。(3)本来我们在为苏艾和琼珊的友情感动不已,但是当我们得知老贝尔曼的善举之后,这份感动的厚度又增加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不过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善、爱和需要。
但是突转要符合生活事实和情感逻辑,不能让读者觉得突兀。
问题7:贝尔曼为什么愿意画常春藤叶?这是人为在拔高贝尔曼的形象吗?
(1)贝尔曼是一个善良的人。
(2)“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打伞,因为我了解你的无助。”贝尔曼自己是一个一直画不出杰作的人,在艺术道路上非常不顺利,所以他不希望琼珊的艺术道路就此中断。
(3)两人的身份,他们都是底层的小人物,彼此的境况是相似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出于对琼珊的同情和怜悯。就像杨绛之于老王。
面对如何伟大而又善良的老贝尔曼,我们本能地希望老贝尔曼能活下来,但是老贝尔曼最终陨落了。
问题8:如果我们修改结局,让贝尔曼活下来,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1)引起琼珊对生命的珍视。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2)老贝尔曼之死带来的震撼更加强烈,对读者的冲击力度更大。
(3)我们在为琼珊微笑的同时,也在为贝尔曼而叹息。在一喜一悲中,情感的厚度增加了。
问题9:回忆自己读过的欧·亨利的作品,哪些作品体现了这一特点?还有哪些(文学、影视、戏剧)作品也有类似的情节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二十年后》《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有类似的结尾。
总结:作家讲故事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读者读故事的方法,读出作品中的“情理”之妙,分辨出小说中“显隐”之处,才能鉴赏小说之美。欧亨利是一个会讲故事的高手,在他巧妙的情节架构中,我们不知不觉被带入到他生动又难忘的小说迷宫中。在豁然开朗、意犹未尽之余,我们也应该收获一些更有价值的指引。
板书:
人性之善
艺术之痴
同病之悲
生命之思
四、作业布置
借鉴欧·亨利的讲故事式,写一个情节“突转”的小故事,6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