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有效应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晓珊

南宁市邕宁区龙岗小学 广西省 南宁市 530200

摘要

音乐作为一门声乐艺术,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唱歌的同时施展肢体运动,实现对音乐语言和节奏的律动表现,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和感知音乐的节奏美,体态律动教学对于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期望帮助音乐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

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有效应用

正文


体态律动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进行艺术创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肢体运动来表现歌曲的含义,并用体态律动来体现音乐节奏,以此来大大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突破以往音乐教学中只用嘴来学习的弊端。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意义

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进行不断变换姿势和动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节奏感。体态律动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小学生的身体节奏感。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进行相应的动作,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音乐的节奏;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中的动作和舞蹈需要学生根据教师或同伴的示范进行,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跟随音乐的节奏。再结合体态律动教学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影响,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和身体的融合形成独特的节奏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加强音乐节奏感知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有效应用

(一)旋律和体态律动的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力和注意力通常有限。在音乐课上,教师们往往会通过齐声合唱,来指导学生演唱和进行音乐学习。但实际上,听歌和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实现体态律动教学,教师就要加强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旋律感,把肢体节奏感和旋律感相结合,以训练学生听歌曲和掌握旋律的能力。在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很难识别不同学生的语调,所以也不能够针对每位学生进行调音,使学生缺乏对音高音低概念的理解,所以,此时应用体态律动教学就能解决学生发音错误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与歌曲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表现歌曲。同时,加强学生对歌曲旋律特点的认识与掌握,让学生进行自主演唱,体验歌曲旋律特点和欢快的舞步,并根据学生自己的认识和肢体语言与动作的表达,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旋律动作。在独特的音乐创意与丰富的想象力的影响下,将体态律动和歌曲韵律感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声乐知识,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演唱技巧。

(二)开展体态律动游戏

教学在讲授歌曲时,老师应该设定合理的课程,以充分发挥歌曲的魅力。在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时,老师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掌握音乐知识。在游戏的驱动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音乐思维也更加活跃。在体态律动游戏教学中,通过享受音乐带来的不同体态律动,进而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例如,当小学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是草原小骑手》的相关内容时,当学生学会这首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形成一个小组,来玩一个歌曲接龙的游戏。学生自主形成一个六人小组,站成一排,首先六人一起共同拍手唱这首歌,然后唱第二遍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唱一句,下一个学生接第二句,依排列唱完歌曲,如果在接龙时,有学生唱错或者唱不出来,则小组接龙失败,然后由小组成员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歌曲接龙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唱与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也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音乐的趣味。

(三)重视音乐情感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可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重视音乐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与乐感教学相结合,借助这种情感教育,通过律动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具体开展音乐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乐感。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舞蹈教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并且可以让他们更加敏感地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儿歌舞蹈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提高对音乐的感觉和肢体协调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游戏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乐感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击鼓传花”游戏的优化来强化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乐感。教师在击鼓时可以利用不同节奏让学生做出不同的动作,快节奏要让学生快速“传花”,慢节奏则要让学生放慢速度,同时可以利用敲鼓边等方式给予学生提示,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寻找节奏规律,进而提升乐感。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情感鼓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出、独立表演等形式进行歌伴舞表演。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乐感,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音乐编创舞蹈,这对学生创作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不过,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编创的舞蹈进行引导,确保学生的表演动作更加科学、更贴合音乐节奏和旋律。

(四)在教学情境中融入体态律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不成熟,知识积累不足,且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肤浅,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而情境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好地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情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中融入体态律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乐理知识、提高音乐技能。例如,在教学《春天音乐会》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开展一节户外教学课,带领学生感受春天,使学生在春天的现实情景中观察不同景物的特点,在具体景物观察中学习体态律动。教师可以在户外教学中教授学生不同景物代表的具体律动形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乐理知识。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创编歌曲、动作的积极性,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创新思维和表现机会。这种情境与音乐节奏相结合的创新,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和律动学习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此外,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曲子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节奏有更好的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体态律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激发出小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知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并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旋律和体态律动的相结合;开展体态律动游戏;重视音乐情感教育;在教学情境中融入体态律动等,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月.浅析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3(24):187-189.

[2]王甜.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天津教育,2021(32):148-149.

[3]贾云凤.探析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3(06):164-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