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小学阶段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的具体方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戴佳梅

江西省临川区龙溪镇中心小学344118

摘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数学量感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拥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逐渐形成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发展数学感知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量感”;生活;培养策略

正文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和改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过去,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和计算能力培养,而如今,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量感对于数学学习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数学量感是指学生通过良好的数学学习经历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对数量、空间、形状、顺序和结构等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拥有良好量感的学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和估算数值的大小,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将注重量感培养的教学探究。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对“计量单位”及其换算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在“量感”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度量单位的概念,把握其量的含义,从而增强其估测能力,并逐渐提高学习的效果,为他们后续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优良基础。

一、解析感官,初步认知

研究发现,量感的形成要经历视觉和触觉的感受,由直观到抽象,由直觉到具体化,然后进行深层逻辑思考,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面积”的学习为例,在小学中段教学中,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已初具规模,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大小,已经开始有了“面积”的数量意识。老师们可以设定一个情景:“喜羊羊和灰太狼在玩占领地盘的游戏,你是喜羊羊,你会选图1哪一块?为何?”同学们回答后,老师跟着同学们的答案接着问:“大家明白“面积”一词的意义吗?来讲一讲。”接着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总结出“面积”的概念,还可以让同学们摸一摸,比一下哪个面积更大,如自己的手掌面积大小和数学教科书的面大小,书的封面可以放下多少只手掌?然后老师告诉他们,学生的手掌大小约为70cm2,而数学课本的封皮面积是420cm2,也就是六只手掌的大小。在以上教学中,我们通过对两个地块进行视觉对比,得出了它们一个大一个小;然后,让同学们触摸、比较,感受到物体与手掌接触的区域,明晰面积的大小。通过运用不同的感官体验,明白了不同事物的面积,并掌握了利用观察和触摸来了解不同事物面积大小的方法,有效地建立了“量”的认知。

二、推进操作,定位关系

2.1动手操作,形成量感

在新时代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找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他们一些可参考的资料,通过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质量计量单位是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概念,涉及千克、克和吨等计量单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克”“千克”和“吨”的概念。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都是:1kg=1000g,对吨的认识相对要少一点,只知道1吨=1000kg。现实中,他们对1kg的物品重量也一无所知,这是缺乏量感的体现。[2]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利用电子秤或盘秤,指导学生进行一次试验,称重1kg左右的物体,例如四个大苹果1kg,七个小苹果1kg。这种比较直观的认知,就是量感逐渐养成的体现。为了便于教学,笔者还专门购买了一台可携带的挂秤,把同学们送到户外,随意挑选了几件较小的东西,让他们估量一下重量。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估算,接着笔者就会和同学们一起用挂秤称重,或单独称重,让同学们可以比较自己估计的总量与实际重量的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同学们也逐渐认识到,衡量物体的重量,不能只从表面的大小来衡量,而是要根据物体本身的特性来衡量。例如,一个完全由铁制成的小型秤砣,相对于看上去要大很多的篮球来说,它的重量要大很多。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原理,他们的量感就会更好地形成与发展。综上,通过实践的反思,归纳质量计量单位的关系,体会量与量的关系,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量感。

2.2比较估测,建立量感

深度学习的实践证明,量感的建立需要对两个物体进行持续对比评估、分析和判断,才能逐步调整结果,建立一个初步的表象,最后才能形成量感。在评估对象时,要求学生选取一种与其比较的标准,并将估计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以修正估计值,找出估计误差的成因,从而逐渐完善学生的量感。[3]举例来说,在“除法”的教学中,老师会给出一个例子:“估计一下20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kg?”由于生活中的苹果大小不一,老师让同学们想:1kg的苹果会有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2个、4个、5个、6个……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托盘,让同学们在台上试一试,看看1kg的重量到底有多少苹果。经过学生们的实践,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正常1千克是4个苹果或5个苹果,小一点的则是6个苹果。操作完成后,老师要求同学们接着回答问题。学生答道:“如果四个苹果重一千克,二十中有五个四,可以列式为20÷4=5(千克),那么20个苹果大约重5千克。”“假设五个苹果重一千克,二十中有四个五,可以列式为20÷5=4(千克),20个苹果大约重4千克。”“假设六个苹果重一千克,二十中约有三个六,可以列式为20÷6≈3(千克),20个苹果大约重3千克。”该题目以实践为依据,判定选择的准则是否恰当以及估量结果是否合理,强调估量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运用量感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反复对比、校正和比较估计,学生建立起了一个明确的量感体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什么是数学量感呢?简单来说,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字大小、形状与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量感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老师长期坚持,并通过加强学生的感知、体验等途径来逐步建立和培养量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9):31-33.

[2]王柳华.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实践分析[J].求学,2021(20):53-54.

[3]林厦萍.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J].学苑教育,2021(31):81-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