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尹红艳

乾安县第一中学 1314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言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爱国意识,提升民族素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用心阅读感悟古诗文,畅享文化魅力。

古诗文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比如学习《饮酒》这首诗,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对诗句的学习,尤其是对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了解这首诗的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感受陶渊明眼中的生命真谛:生活的平静、内心的恬淡、悠闲自得、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隐士情怀。

再如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设计了第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没有神仙的帮忙,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学生有以下两种看法:

探究1:愚公移山定会成功。愚公决心坚定且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加大,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

探究2:愚公移山不可能成功。虽然他们有坚定的决心,但是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箕之类;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的参与。

学生在探究中畅所欲言,定会有所收获。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到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设计了第二个开放性问题:学习本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悟?学生主要有两类感悟:

感悟一: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意志和顽强爱力的老人。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伟大气魄,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使我们相信: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会获得成功。

感悟二 愚公移山非一人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在发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共进,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再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感谢生活给了我们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只有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才能走出逆境。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筑就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在用心阅读感悟古诗文中,获得了精神世界的巨大丰盈,畅享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认真品读经典现代文,弘扬传统美德。

     经典的现代文不只是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学习到优秀的传统美德,总是给人以无尽的思想启迪。比如,学习朱德的经典名篇《回忆我的母亲》时,我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圈点勾画出有关母亲的相关事情,概括出母亲的形象。作者痛悼母亲 ,引出关于母亲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母亲整日劳碌,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坚忍顽强;送子读书,给予慰勉;期望我成功;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学生在朱德身上感受到了对母亲的感谢、赞颂之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再如学习鲁迅的经典名篇《藤野先生》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的形象,我重点培养学生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请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探究1:文章开头以讽刺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认这些“清国留学生”身上不可能看到中国的出路,所以用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自己的失望、痛恨之情。这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在文中的初步表现。探究2:从东京赴仙台途中,作者提到“日暮里”,还特意写了对“明的遗民”?“客死的地方”的记忆,这些都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操。探究3:通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揭露了日本一些被军国主义想毒害至深的“爱国青年”的民族偏见,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和满腔义文中还揭露了无聊的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表达了作者“怒其不争”的伤痛。探究4:文章末尾,作者提到自己将“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产”,以此来报答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厚爱。这也反映出作者战斗的,爱国的情怀。这些都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学生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学习,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爱国之情得到提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提升。

三.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培育人文素养。

综合实践课是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人无信不立》这节课时,我指导学生“引经据典话诚信”。各组分别搜集有关“信”的资料。组长汇总并整理搜集的资料,先按类别划分为观点类和事例类,再进一步划分为“个人之信”“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等。并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展示:

1.展示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1.失信就是失败。2.没有诚实,何来尊严3.言必信,行必果。4.诚信为人之本。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松下幸之10.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立场重要。

2.访问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

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火花。

4.“班级演讲说诚信”

5.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

6.“环顾身边思诚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诚恳地访问,细心地倾听。讲故事,说感想。

学生通过这节课,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培养了讲诚信的美德,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掌握了演讲的技巧,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再如,学习综合实践课《身边的文化遗产》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日”的相关内容,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对民间艺术、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进行分工整理,通过回忆、访问、资料报集等形式,搜集身边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整理身边的文化遗产资料,资料搜集包括阅读书籍、访问老人、网络搜索等形式,积极参加推荐与亲身参加实践,将掌握的第一手林料汇总整理,申请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包括建筑的历史独特人文和历史价值、代表性景观、故事传说、相关诗文和对联等内容。学会对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传承和利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地得到提升。

总之,语文课程是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以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得以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