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练赛”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创新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翼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钓峰中小学342811

摘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面向所有学生,严格遵循“教会、勤练、常赛”的原则,强调“学、练、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应注重以体育课堂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体能以及深化专项运动技能。其次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练习的时间,以充分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最后则是引领学生应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丰富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此三者方为“学—练—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初中体育;学练赛;“教会、勤练、常赛”

正文

前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以学为始,以练为主,以赛为辅”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实际学情、思想认知等,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懂、学会、学扎实,给予他们刻苦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合理地规划训练内容。还可以用体育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凝聚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精神,最终达到学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目标。

一、“学练赛”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意义

“学练赛”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三大基石,它们虽各具特性,却又紧密相连,互为支撑。为了提升教学成效,我们应该将这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起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中学体育教育框架,让学生在学习的旅程中更高效,训练更富成效,比赛更显技巧。“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经验的积累和提高自然会伴随着训练活动的推进。在基础训练完成后,通过比赛来检验成果,这三个环节犹如一个紧密衔接的链条。只有这样,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成果和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在这个体系中,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互相竞争,不断提升自我。比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实力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乐趣中取得进步,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综上所述,“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提升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学目标,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收获满满。

二、初中体育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固定

现今,我国中学体育教学陷入了内容固化、模式化的瓶颈,使学生们丧失了对于体育的兴趣,甚至产生了逆反情绪。尽管教师们根据新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力图使学生们掌握1到2个动作技巧,但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拘泥于教科书,诸如推球、持球、蹬地、转髋、用力等固定步骤,然而这种方式不但收效甚微,而且忽视了学生的投掷铅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殆尽。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学生们机械地完成动作,却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他们或许能掌握技巧,但却缺乏主动参与的激情。教师们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排斥心理,甚至产生了厌恶感。

2教学目标过高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打好基础,避免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曾经错误地将学生视为专业运动员,为他们设定了过高的期望。以篮球比赛为例,如果学生投篮失误,教师会责令暂停练习并进行指责,这种做法会让学生逐渐产生恐惧,丧失自信,从而更容易犯错。虽然严谨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过度的苛责可能会事与愿违。在频繁的批评声中,学生可能会对体育学科失去兴趣,甚至期待每堂课都能尽快结束。

3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学方法的陈旧。这一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们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使体育教育未能真正实现其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较为简单,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限制了他们的运动潜能的发挥。在多数教学环节中,教师主要负责演示和讲解,学生们则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来学习,随后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这种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4教学观念滞后

在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功利。教师们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变得乏味刻板。尤其对于刚入校园的低年级学生,体育课程往往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缺乏深度的教育,导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到进入初二和初三,教师们才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这已经对中学体育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许多中学的体育教学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三、“学练赛”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创新路径

1教学初主次分明

应试教育模式让我们反思“灌输式”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在长达十多年的受教育生涯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困惑,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甚至面临失业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所导致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安排,导致学生们缺乏主次意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对体育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将体育内容分为掌握类、了解类、锻炼类和体验类。对于掌握类,学生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体育知识,包括各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比赛规则等;对于了解类,学生们需要了解各项运动的起源、发展历程等;对于锻炼类,学生们需要积极参与锻炼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对于体验类,学生们可以参与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如,了解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体育健康的常识性知识,如天气变化、安全系数等,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锻炼类是基础型,是基础运动技能,与之相关的动作要领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基本的活力和动力,要将其融入到每节课程中,并进行反复的练习。体验类课程需要学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这一课程主要是在入门阶段,不会有过多的要求,而且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采用了小单元的方式,让学生参加到课程中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种体育教学安排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有主次,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出重点、侧重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和启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并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增减课时,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2教学中勤练提升

据了解,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教师们基本都是以整体的形式来进行相关的训练,只有一名教师来进行统一的训练,而不是对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生们在各项体能、身体素养等各方面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他们的优缺点在集体中一目了然,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的训练节奏不一致,从而很难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不得不说,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是很盲目的,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情况,有些身体素质差的人,很难跟得上训练的强度。但是,在某些体育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的训练成果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他们的训练内容单一、枯燥,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与预期的训练目标相距很远。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往往缺乏深厚的基础,对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方法缺乏了解,也未能掌握运动的技巧。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一些表面的动作,而这样的模仿并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体育运动的实质。更不用说,他们可能无法对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勤奋地锻炼,做到“勤练”,多练,常练,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在进行体育训练活动时,将运动技能的训练与体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增进对体育知识、运动要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和体育素养。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合理规划和精心安排上,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同时注意练习的质量和整体性。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做到“学会”和“勤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体育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再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分组的训练,教师应该把小组划分得更细致一些,把小组分成更多的小组,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其他同学排队等候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排队等候的情况,就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辅助的练习,绝对不能只是简单的排队,这样会耽误他们的宝贵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小组练习,并学到正确的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后以赛养德

身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我们的职责远不止于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品质。通过我们的教导,学生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学会采用科学的运动方式来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合理的运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学生们的行为素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引导学生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出现过激的行为。通过我们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系统的运动技巧的练习。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可以在体育课堂上了解到丰富的体育知识,并从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总体面貌的体现,它代表着公平、正气和团结。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之间的默契合作、凝聚力和感染力,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号召力和坚韧意志,都是支撑体育事业的精神支柱。通过我们的教导,学生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体育品格,这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体育课通过竞赛来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参加到竞争中来,培养他们的体育竞赛思维,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2-6人,进行分组比赛。与此同时,在对比赛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应该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表现出来。比赛的种类不能仅仅是竞技性的,应该提倡多样化,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从而让班级比赛真正的成为一种常态,让学生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在新时代的今天,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心理特点、学习实情、兴趣爱好等角度,让学生对“教学、勤练、常赛”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既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又可以让他们感悟到体育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荣.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5):0109-0111.

[2]周景慧.基于“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策略[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20):0109-0111.

[3]柯晓珊.“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羽毛球,2023(16):0061-0063.

[4]廖清海.健康体育,快乐成长——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探析[J].当代体育,2022(48):0060-0062.

[5]宋振.合理运用游戏,促进全面发展——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运用的实践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1):37-39.

[6]南海艳.以“学、练、赛、评”丰富体育课堂内涵的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7):1-4.

[7]徐蛟.初中体育学、练、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J].当代体育,2021(36):0015-0015.

[8]郁金艳.让导、学、测、评教学模式为初中体育教学插上翅膀[J].新课程,2018(23):24-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