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中之音,一“响”妙蕴——论王维《鹿柴》中“响”字的中外释译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宋洁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210003

摘要

一直以来,王维诗歌中“静”的美学被评论家多有谈及,却鲜少有人谈论“响”字美学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实质上,王维的静美和禅意恰是通过大量的“响”声显现的。而学者并不重视对王维诗歌中“响”字的释译分析,导致中外译文对王维诗歌产生曲解,从而无法深入理解王维的“空我”和“禅境”。本文将从“辨响通意”和“显静之响”两个方面着手,前半部分分析“响”字在王维诗歌中的真实含义;后部分从辋川的地理环境、王维的心境和禅宗真正的“物我融合”之境等方面分析王维《鹿柴》的“响”不能英译为“回响”的原因。


关键词

王维《鹿柴》 响 声音 回响

正文


泠泠作响[]听泉语;枹止响腾[]闻石声。古人语有“虫响”、“蚊响”、“蝉响”、“鸿雁响”等虫兽之音;“钟响”、“磬响”、“环佩响”等乐物之音;更有“风雨响”、“雷响”、“泉响”等自然之音;亦有“叹音响”、“人语响”等心境之音。“响”字之美始终是研究中国诗歌绕不开的别趣。

一首诗成功的标志是被心灵唱响,在这里,禅宗式思悟的王维毫无疑问是值得被世代品鉴的。在摩诘的诗歌中,“空静”状是常态,是至高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人总是用“空寂”的禅心观照世间意象。实际上,摩诘“空”和“静”的境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的虚空和无有,而是包含着世间万物,有“响”声和有“色”彩的“空”,其善用动来衬静,以“响”来应“空”,以此思路才更易深入摩诘的禅宗世界。

在王维的“响”中,“行客响空林[]”,以过客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踏响本来无人的幽深静林,在这空中入响,触动了作者归隐的“黄绮心”;“谷静泉逾响”一句,以泉“响”衬托出山谷的静,可谓泉愈响而谷愈静,谷愈静而人心愈空,用响的自然物反衬静的自然物,再用静的自然物正衬静的人心,以此做了极为自然的物和心的勾连;“雉雊响幽谷”中,以能闻雉雊鸣,方显幽谷静,来照应王维作为“自然人”欲“尘外游”的心境... ...

在这些“响”字绝境中,“但闻人语响”可体味的就多了,“响”实际是人语声,《唐诗训解》云“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王维写诗的过程犹如述画,往往是“弃雕琢”而“境自成”,远景空寂而辽远,后又以局部的“响”破寂,短暂的人语声后再复归平静,呼应后文短暂的“反景”,境界全出。

以此来观摩诘,其诗中的“响”字大多为动词,他最擅以动词反衬现实存在来表述心灵境空的目的,在其《鹿柴》一诗中,尤以“见”、“响”、“入”三个动词含绝妙意蕴,也正是因此,整首诗境界全出,达到“妙造自然”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接下来,我们通过从“辨响通意”和“显静之响”两个方面来咬文嚼字王维诗歌《鹿柴》中的“响”,探究其究竟应该被释译为“回声、回响”,即echo;还是应该被释译为“声音”,即sound

一.辨响通意

“响”的古字为“響”,古义是回声。在《说文解字》中释译为“声也。从音乡声。”[],其含义分为三类,一指名词和动词的声音、发声,如“草间蛰响临秋急”,“长廊春雨响”[];二指回声,物理意义上,当声音投射到距离生源有一段距离的大面积物体上后,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形成两种乃至多种声音。《尚书·大禹谟》中有一句话:“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安国对此做注:“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就是此意,还如《愚公谷》“还能响应声”[],《水经注》的“空谷传响”等;三指声音大,如“谷静泉逾响”[]

针对《鹿柴》中“但闻人语响”,顾汉松等学者认为“人语响”乃是人语的回声,所给出的依据便是“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以一句话来解释王维诗中的“响”,貌似将第二句的“响”和第三句的“景”进行了呼应,实则忽略了王维的意境和整首诗的氛围,是不妥帖的。据《全唐诗索引》王维诗中“响”字释译,唯独在《愚公谷》中一次解释为回声,其《谒璿上人》“长廊春雨响”;《赠东岳焦链师》“山静泉愈响”,能解释说春雨和泉水回响吗?显然有些别扭。

再看英语中,sound泛指所有声音;voice特指人的声音,偏向悦耳的声音;echo指回声和回响。“人语响”中“人语”显然可以译成voice,只是后面一字——“响”外文翻译出现了巨大偏差,在《观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一书中,有十多种译本皆用了echo来响应“人语”,认为其是空山传人的回声,于是再翻译时变成了“唯有,人语的回声,远远的。”(“onlythe echoes of voices resound, far off.”程抱一译)、“只有人语声远远的可以听到”(帕斯译),显然他们为了突出回音的悠长还特意加了“far off”(悠长、远)。

摩诘的“响”不是突兀的高音,而应该是“显静之响”,那撕破长空的人语回响声音显然过于聒噪,这就打破了王维所设造的“无我”、“无时间”、“无普遍性”的万物合一的大融合境界。

二.显静之响

王维的静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无声无息,他的“静”包含着两种意蕴,一是自然之静,将“人”也融入至山林万物之中,使天地万物的生命达到平等状态的宁静;二是心之静,王维的禅道是在“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下达成的,故而他从身到心皆是宁静无杂质的。在表现静的手法上,没有遵循常人所期待的直接描写,而是用有声有响的“音响”突显表面的“静”,来反衬出真正的“静 ”,无声的寂静和无光的幽暗通常可以理解,而有声的寂静和有光的幽暗则需要读者好好体味。

前文讲了“响”有三类含义,我们姑且简单分成正常音量的声音之响和音量大至可以回声的回响,两种响度会造成诗境完全不同的情况。针对《鹿柴》我们做个分类,即人语轻响是“人声”,人语回响是“回声”,但是摩诘《鹿柴》中的“但闻人语响”一句,“响”得恰到好处才可,响的声音过大只能表现山谷的空旷,而丧失突出“静”的禅意和禅趣,所以这个“响”是“轻响显静”,而“回响过及”。

首先从整个辋川自然环境来观,鹿柴的空山并不是北方裸秃的无木空山,而是幽秘深晕之山,山林茂盛,蓊蓊郁郁。王维写诗好用禅家语,“空”是指无我的心灵状态,“空山”是“无我”之山,而“无我”不是实体实在的“我不在这里”,而是“我”本身就是“山”的“物我合一”。用山的目光凝视山中人,闻山中的“人语”,故而山空不见人,人语声能闻,何须突出回响之音?所以在《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小书中收录的二十多种西方翻译诗中,近一半的人将“但闻人语响”翻译出主语“I”时,便遭到了艾略特·温伯格的质疑。王维诗中最忌讳突出主体,只有通过消除主体意识才能彻底理解诗人。

1919年弗莱彻“But whence is the echo of voices I hear?”一句中存在诸多的翻译问题,“但”字在唐语中是“只有”之义,用“yet”与“only”比生硬的“but”更符合古诗原意。“响”译成“echo”,根据辨响通意来看,“人语响”中voice特指人声,而人语其实就是人声,所以“响”不应该再重复译成人声。echo是回声,音量过大,故而“回响过及”,所以这一句“响”则用sound更为合适。就如温伯格所说“真迹已消失”,翻译不应该是“但闻译者的聒噪”,而是需要一种“译者的自我消解”和“奔向文本的绝对谦逊”。译者能做的不是改编,不是创新,而更应该是虔诚的还原,让读者自我品味。

其次,王维《鹿柴》的禅境,“物”和“人”是不进行区分的,“物”即“我”。其山中有“泉响”“鸟响”“风响”“雨响”,有青苔潮湿之地,所以这里的“人语响”不会造成在空旷无垠的山谷中的“回响”,而是不高不低的彻底融入自然之音的人语之声,显静不需声音极大的回响,微微人语点到为止,所以自然的泉溪声、生命的鸟兽鸣和不见人实体只闻其声的“人语响”的声音大小差不多相似,是将人融合到自然动植物生命当中达到“万物为一”的志圣状态。其“轻响显静”是生命的融合和对自然的致敬,用“回响”声音过于大且洪亮,从而冲淡了空山中自然一切平等,一切化一的志高境界,故而言“回响过及”。

“响”不仅点睛了诗歌,更点响了每一代读诗歌的人。真正的赏鉴是直击内心的钟磬音,诞生,随即永生,这是诗歌本身作为自然灵物的最高福祉。

摩诘的真迹已消失,历经千百年变形的王维被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含义,浮躁的年代需要被平静灌溉。

我们,需要王维。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艾略特.温伯格,光哲译《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二.文献类

[1].程少峰《王维<鹿柴>”“二字的读音及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22年第8期。

[2].王树海、冷艳《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期。

[3].杨雷《援西格中,融会贯通——以庞德翻译理论剖析<鹿柴>英译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期。

[4].贾玉嘉、刘华文《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外语研究2022第三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