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段水珍

都昌县蔡岭镇中心小学 江西省 九江市 332621

摘要

把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既满足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又大大创新了教学实施方式,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使用,把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抓住恰当的时机,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验。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措施

正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形式进行创新,采用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多样化,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当主要的教学手段,直接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强大助力。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的变化,创新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形式、过程,耐心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主动搜集数学问题,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当小学生真正形成了信息化的学习意识,学习将有明显进步和更大的进步空间,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其数学思维更灵活,视野范围更开阔,成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准确定位自己,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和创造力,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状态就越好,越容易消化数学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具有动态化的教学功能,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得到信息技术的启发和引导,能更快地调整好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找到不同的学习路径,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后,即可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将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在数学世界里自由徜徉。

(三)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可以作为课堂“主人翁”,掌握学习自主权,通过不同渠道及不同平台,自行探索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深入研究更多的数学问题,快速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具体实践中,数学教师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造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加强教学引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利用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层次探索数学的奥秘,更好地改进学习方式,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一)衔接性

教师要坚持“衔接性”原则,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消除各个环节的教学阻力,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一步步完善教学机制,处理好教学片面性问题,成功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巩固认知基础,做好充足准备,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循序渐进地学好数学,以便顺利达成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等目标。

(二)启发性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得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寻找数学问题的正确答案,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以致用的过程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受到信息技术的启发,产生了更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融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等,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制订全新的学习计划,继续按计划学习数学知识,取得更多的喜人成果。

三、巧借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相对于英语、语文等语言学科而言,数学属于工具性学科,具有抽象、枯燥等特征。尤其随着小学生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内容较为深奥。与之相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尚未建立起高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易陷入僵局,继而产生抗拒乃至厌学情绪。此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其探究欲望,已然成为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这一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独具的直观展示优势,能够依托现代化智能设备打造趣味性数学课堂,从根本上解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现实窘境,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举措。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传统课堂教学多以理论灌输为主,使得学生仅以掌握计算公式为学习目的,往往存在一题一学、难以灵活应用的学习弊端,难以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点和培养逻辑推导能力。而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教师可依托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让学生观察多边形的形状与特征,使其直观体会到公式推导过程与基本计算法则。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直观展示教学计算过程打造趣味性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理解、吸收水平,最大限度纾解其畏难厌学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打造智能数学课堂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反馈效率的关键手段。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数学课堂在集成传统媒介资源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充分引入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现代新媒体资源,使得数学教育教学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互嵌程度走实向深。着眼于此,利用信息技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内容进行讲解,可通过视、听、说、用多策并举打造智能化数学课堂,有效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反馈缺失的现实弊端。从这一角度来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困惑,在充分扩容知识储备量的同时,着力提高课堂反馈效率。故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立足教育教学“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属性,以讲解、学习、演练结合为基础打造智能化数学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反馈效率,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实际随堂演练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教学交流平台,通过自主设定线上反馈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个性化、人性化的课堂服务。具体而言,教师可在随堂演练环节将正确结果设置为微笑、大拇指等充满表扬意味的表情,将错误结果设置为加油、失望等蕴含抚慰情感的表情,通过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使之感受充分的教学陪伴,从而提高课堂反馈效率。

(三)丰富学生文化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之上,需要在最新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根据教材内容逐次向外拓展,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整理整理各项有利教育资源。利用有效的课外教育资源便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知识形成过程,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确各项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强化学生的学科品质,正确地看待数学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相应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以更加明确易懂的教育资源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展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利用有效时间理解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内涵。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上网查找与教材相关联的教育内容,采用信息技术引入相应的动漫视频,为学生呈现分橘子的故事。“全家人组织外出踏青,整个郊游活动非常开心,在休息的空暇,这时家长想要考考孩子的计算能力,问孩子:‘现在我们共有16个橘子,一共出游4个人,如何平均地分配这些橘子呀?一个人可以分配到几个橘子?个人又得到了几分之几橘子的数量?’这时孩子经过思考计算,将整个16个橘子视为整体,接着平均分为4分,每个人共有4个橘子,经过计算个人所得橘子占据整个橘子的1/4”。采用视频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到分数的概念,进而知道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分数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创新与改革工作中需要明确方向,不断调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拓展教育理念。基于全新课程教学背景,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对各项事物感到熟悉,在真实情境案例的影响启发下自愿进入到生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位置”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围绕着喷泉广场地理位置向学生勾勒出相应场馆所在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而快速地融入到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带领学生根据喷泉广场位置观察各个动物场馆与之对应的位置,以便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认识到了各自动物展馆所在的位置信息,并找出与喷泉广场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出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而将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简化,深刻学习领会知识内容。

(五)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学习内容以及该怎样进行学习,进而有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将数学问题上传至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根据教材要求设计突出重点的问题,利用课堂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解题,自主找寻问题的答案,学会思考分析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首先向学生展示出相应的三角形,向学生进行询问:“通过观察对比,大家发现这三个三角形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接着鼓励学生采用拼图的方式,思考两个三角形拼接为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最后,让学生观察所展示的三角形以及梯形,在找出各自变化图形的基础上探求图形面积。采用问题逐层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图形面积求解方式,学生观察信息平台所展示的各项图形变化情况,在思想上明白规则图形可拼接成多边形,以规则图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为基础顺利导出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便在相对熟悉的图形面积求解过程中采用分割与填补的方式推导出多边形面积求解公式。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成效

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化静为动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呈现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摒弃了传统数学课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其次,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使用时间,从而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间,使教学方式变得便捷、清晰、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此,选取适宜的教学单元,带领学生到信息技术教室展开数学教学,成了教师日常教学常用的方式。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在学生利用电脑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具有趣味性、动态性和立体性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把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丽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9):88-90.

[2]邱林达.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3(26):52-54.

[3]刘芳.“双减”政策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3(23):5-7.

[4]赵士权.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8):88-90.

[5]崔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模式研究[J].新智慧,2023(22):24-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