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策略探究
正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也开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过去,小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处于较为明显的被动状态,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的保障。随着教育不断发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必要探究一些针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主性。
一、把握评价,积极引导
因为数学的知识是很抽象的,所以很难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称赞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应当指出,这种教学方式并非单纯激励和表扬,而是要使学生在一种自我调节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六年级的《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种经验性的情景任务,其主要内容是:利用手中的简单工具,这件事并不难,只要有一张纸,就能做得很好。这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就能更好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学习效果。[1]
二、探究养成,能力发展
每一位数学教师,也要在今后的日子中,主动改变自己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弱化传统的老师的权威,在教学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与老师进行主动的交流,通过这种互动沟通,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教学功能,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比较鲜明的自主学习理念。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里,抛开自己的权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他们进行交流。小学生本身对生活场景的接受程度更高,所以,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分数情况,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使老师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2]
三、指导绘制,结合导图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应运用各种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实际上,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他们在通常真正开始自主学习的时候都表现得很迷茫。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正确运用教育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有关小数的知识进行完整梳理,并且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这些知识的关联性。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之后,学生能够在其他知识点的回顾复习和新知识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自我教育效果。
四、关注培养,自我调节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每个人的不同心态。尤其是由于数学这门课程是比较单调的,所以在长期自学之后,很容易让人感到精神上的疲劳,最后就会出现对学习感到厌倦的现象。在此条件下,教师应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情况,并确定每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心态,重新点燃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长效机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开放的题目,例如:测定校园绿化情况等。这样具有很高的体验性质的活动,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紧张和其他消极的情绪,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
五、推进互动,微课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在教学上的局限性较大,大多是以“填鸭式”授课,缺少互动,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课上的气氛将会很沉闷,不利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不利于他们的体育活动。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那就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因此,要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功能,调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小数乘法”的讲授和实践,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了解其计算的基本原则,掌握其应用于小数乘法,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有效的计算方法。[4]
六、解析分组,科学组合
合作学习能够对学生的独立学习潜能进行挖掘,因此,老师要考虑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集体合作中更好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以这一点为基础,合作的核心就是怎样建立出色的学习小组,教师要以本班级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和组织,而在组织团队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1)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分配。每一组的人数以4到6人为宜,全班可以分为5到8个组,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组。在小组学习中,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难度小的可以在小组内再分组讨论,这样既能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推动整个团体的学习发展和进步。(2)谨慎分配组员。学生在进行组合时不应受主观意识的影响,更不应让他们随意自主组成组合。在分组时,老师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业表现、个人素质、个性爱好等要素,力求将高、中、低水平的学生合理排列,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这样,各个团队实力呈现较为均衡,形成了团队竞技的公平气氛,逐步巩固并提升了团队的整体竞争力。
七、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极大影响。而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学习环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华夏教师,2019(20): 9-10.
[2]赖丽华.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华夏教师,2016(12):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