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就历史学科而言,单纯依靠历史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高考能力考核标准,教师必须要能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教材与课标,由此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探讨
所谓教学目标,即是根据教材实际教育内容,分一个或多个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教育目的设计与考量,其可判断教育教学是否具备成效。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内容复杂,数量庞大,只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例如高中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各要事件发生缘由、发展特点、事件影响等,教师必须要在基础知识学习中以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以时间为线索,我们将各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对历史的演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更是为了让他们对于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有一个明晰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依据时间顺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框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逐步拓展到对整个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宏大的历史蓝图。
此外,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来说,其教学中期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将知识内化的方法与能力,着也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洞悉历史演变的奥秘,这正是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由此提升其对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可以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让他们可以以史为鉴,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个性,从而达到知识和品德两方面的协同并进。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理念
老师需要创新传统教育理念,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基于实际的学情,充分发挥“学定教”的作用。由于高中历史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和悲观情绪,使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全面掌握缺乏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分级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巩固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目的。
举例来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等级,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记忆为主,能力训练为辅,重点是巩固基础的历史知识,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则是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漏补缺。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同学作为第二个层次,主要针对的是中级阶段的学习,即根据时间、事件背景等因素,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之间的衔接,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学习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切思维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则列入第三梯队,在教学时注重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新的历史观、加强综合知识、灵活的知识转移,并培养其由历史事件延伸出对现实生活的见解。
(二)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科的主干进行系统的梳理
在新一轮的考试中,高中历史教育应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并强调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巩固这些基础历史知识,发现并弥补其中的缺陷,从而找到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将整理出的主要知识链,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史料、转折点、推进点、关键人物等为线索,将历史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全局、由浅入深、逐层细化、逐层深入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可以确保学生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衔接,使他们能够高效地完成高中历史的学习任务。
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按照“以点到面”的水平构建知识网络,从纵向到深层地细化知识的内容,对这一阶段的重点进行了梳理。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古代、现代为时间线索,将其知识结构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当代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向,纵向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汉统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的演变、专制时代后期的政治制度等问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科学的统览方式,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度的学习,从内容到外延,从事件到特征,全面概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浅显易懂,简中有繁,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吸收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聚焦热点问题,构建历史观上的联系
在高考中,历史知识的考试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和关联性,教师要在课堂中加强问题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历史思维,让学生突破思维的桎梏,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现实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历史知识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展现。这样,在高考中遇到任何综合性问题时,学生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进行旁征博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热点话题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明史观念,在历史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起一个有学问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去体现历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解答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时,能够对历史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而辩证的阐述。
比如“三农”问题、历史上的农业发展、近代中国各个阶层的土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反腐倡廉问题等,从政治文明和社会史的视角考察高中生政治现象的演变过程、特点、规律、影响等等;通过案例,对国际间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大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落地。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应立足于课标与学生学情,合理运用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新史观,使学生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博古论今,以史为鉴,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机内化,而这同样也是身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所理应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晖龙.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新课程高考中的创新考查及教学启示———以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6):51-55.
[2]戴世锋,张笑燕,余舒婷.聚焦高考方向反思历史教学——2020年全国新课程Ⅰ卷历史试题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25):6-10.
[3]彭海燕.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的调整及完善策略[J].科学咨询,2020(29):152.
[4]高强.新高考·新变化·新思考——浅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A1):137-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