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积极作用;策略
正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855
引言: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强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渠道,作业设计质量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实施之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入分层理念设计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设计,满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属于各个阶段的重要学科,由于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理解与运用的内容较多,这也凸显了数学作业的重要意义,科学的数学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而随着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作业在灵活性上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分层的理念进行作业的设计,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上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分层数学作业促使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设计,转变了传统一刀切作业的局限性,使得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实现了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拔高,而数学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也降低了作业完成难度,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分层作业的针对性更强,可结合学生在知识点上的薄弱之处进行强化,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1]。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而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上也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具体表现来看,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的特征,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使得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在作业完成度上并不相同。而在教师设计分层作业之后,可使得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所要完成的作业内容,帮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在分层数学作业中获得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热情。与此同时,由于分层作业的针对性较强,且形式较为多样化,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
(一)作业总量较大
由于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这也使得大多数的小学生均认为数学学习的难度较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利用为学生布置大量练习题的方式进行设计,作业缺乏层次性,且作业的总量较大。而从这种作业设计形式来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但也增加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小学生完成作业以及学习数学的热情,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与双减政策的要求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
(二)作业形式单一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中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存在利用同一种题型要求学生反复做题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宽。且数学作业的形式以纸质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内容仅为课上知识的变形练习题,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对于数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作业无法起到提高其学习能力的效果。而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将增加学生的作业完成难度,使得小学生缺失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没有发挥数学作业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中的积极作用[2]。
(三)作业评价单一
在小学数学作业中,作业评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可使得教师借助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明确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评价上也存在单一性的情况,仅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于学生在作业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步骤等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将其作为评价学生作业的重要标准,无法借助作业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在作业评价形式上也极为单一,仅由教师开展对于学生作业的考评,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度较低,也使得学生的作业完成态度极为被动,缺失了数学作业的本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做好针对学生的分层
为保障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顺利开展,教师需做好对于学生的分层,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计作业,提高分层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考试成绩等进行分层,将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分层上,可将数学学习能力较强,数学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分为一组。针对这一分组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需适当增加拓展类内容,减少基础知识的占比。在第二层的分层上,教师可将数学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这一层级的分层作业设计上,教师可均匀搭配基础知识以及拓展类内容的占比,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更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提升。在第三层级的分层上,教师可将数学基础知识较差,缺乏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在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制定分层作业中,教师需以基础知识为主,降低学生的作业完成难度,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3]。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需依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分层,提升分层的灵活性。可结合学生的自主意愿以及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提升等情况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在学习能力以及考试成绩上有了较大程度提高的学生,可为其提高层级,使得学生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挑战。而针对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要求适当为其调低层级,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迎接更高层次的挑战。
(二)做好针对作业总量的分层
作业总量在作业中属于重要的元素,由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并不相同,在能够高效完成作业的总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分层理念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针对作业总量也需进行分层,借助科学的作业总量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
在作业总量的分层上,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一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总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以运算定律的分层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在对作业总量进行分层的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计算类的练习题,使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运算定律,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设计一些能够覆盖全部知识点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而针对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总量的过程中可为学生规定出作业完成时间,为学生设计出必做题以及选做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做题,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选做题。从这种作业设计形式来说,其在灵活性上较强,作业总量有着可调节性,能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而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减少作业总量,增加作业难度,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举一反三,促使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4]。
(三)做好针对作业难度的分层
为使得学生均在分层作业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需做好数学作业难度的分层,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使得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感受到挑战,也降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作业完成难度。
在作业难度的分层上,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为例,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作业难度分层的过程中可降低难度,以基础类的作业为主,强化学生对于概念以及公式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在作业难度的设计上,可以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为主,并利用判断题、填空题以及选择题的方式作为学生的作业练习题。而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一组学生,教师在进行作业难度分层的过程中可以知识应用为主,可为学生设计出应用题,即一片果园宽度和长度分别为200米以及400米,每公顷能够生产出水果重量为20吨,要求学生求解该果园共计能够生产多少水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对面积进行转化,适当增加了作业难度,提高了学生数学知识运用水平。而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需增加作业难度,可为学生设计如下作业,即需要修一条宽度为40米,长度为25千米的公路,需要占地多少公顷。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内容,并掌握不同的换算公式才能顺利解答,实现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拔高。
(四)创新分层作业形式
为激发学生参与分层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还可对分层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中能够主动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引入实践作业形式,转变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中深化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以统计的教学为例,教师即可为学生设计出实践作业。可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平均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均搭配数学学习能力较好以及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每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实践作业。在第一组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合作的方式统计出全班男生的升高并计算出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将其制作成为条形统计图;而针对第二组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可要求学生统计并计算出全班女生的身高,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而针对第三组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统计计算出全班同学的身高以及平均身高,制作出折线统计图。而学生在合作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在组内学习其他学生的优势,使得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5]。
(五)做好针对作业评价的分层
针对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的评价形式单一的情况,也需在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实施中,针对基础知识较差的一组分组,教师可适当降低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要求,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的闪光之处,以考评学生作业完成态度为主,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在分层评价的过程中需强化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考评,在肯定学生付出的同时也需及时指出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要求,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借助总结与反思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拔高。
结语: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实施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落后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作业总量较大以及作业形式单一的情况,没有发挥出作业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优势。而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上,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分层,做好针对作业总量的分层,做好针对作业难度的分层,创新分层作业形式,更要做好针对作业评价的分层,真正发挥分层作业的积极作用,使得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梦巧. 精准命题精彩"分层"——小学四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对策探究[J]. 考试周刊,2022(37):80-83.
[2] 蒋进芳,杨宏. 愿参与 能参与 真参与——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1):53-54.
[3] 于红.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46):46-47-48.
[4] 陈晓雏.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0):70-72.
[5] 项祖堂. 立足"双减"精神,变革课堂作业——"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实施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2023(8):166-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