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关键词
音乐活动 德育教育
正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代乐圣贝多芬也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有力武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谈及音乐学科的教学目的时首先强调:“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确,音乐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音乐教育中,达到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初步探索。
一、基本乐理,张显个性
乐理知识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最枯燥、最无德育意义的纯粹理论,其实不然。就拿最简单的do re mi——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来说吧,我告诉学生它们就像一家七兄弟,兄弟七人各有其鲜明的个性,do—坚定、有力;re—激动人心、有希望的;mi—稳定、平静;fa—悲惨,令人我敬畏;sol—伟大、光辉的;la—哭泣的、娇柔的;si—易受感动的。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组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恰如一个个活跃的小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彼此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奏出奋发的旋律,凝成与时俱进的班集体。记得有一次,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唱教过的歌,这个同学的声音又尖又细,引得下面哄堂大笑,他当时就被羞红了脸,再也不想唱了。为了增强他的自信,我于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二、音乐欣赏,陶冶性情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愉悦心情。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多么的了不起。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到同学们的心田。在教授《龟兔赛跑》一课中,音乐幽默风趣,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在同学们感受了音乐之后,我请大家扮演森林中的各种小动物,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即兴表演。虽然小白兔跑的较快,乌龟跑的较慢,但是由于小白兔骄傲而失败,乌龟不甘落后而取得胜利。同学们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不仅懂得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享受了音乐的乐趣,而且轻松愉快地感悟出“美”与“丑”,“骄傲”与“虚心”的涵义,进而加强了思想教育。
三、歌曲教唱,滋润心灵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滋润。例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编讲了一个小乌鸦和乌鸦妈妈的动人故事,故事讲了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小乌鸦养大,终于有一天,当乌鸦妈妈年龄大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牢记妈妈的养育之恩,辛辛苦苦为妈妈寻找食物喂养妈妈。课堂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富有情感的语言感动着学生,让学生明白妈妈的辛苦,以及应该怎样孝敬妈妈、疼爱妈妈。有的孩子说出“妈妈为了我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所以我长大要好好孝敬妈妈”,有的孩子说长大了要给妈妈买漂亮的衣服,还有的孩子说要设计一个电脑机器人,为年老的妈妈服务……这时我适时播放《我爱我家》Flash课件,师生情感体验都达到了高潮,最后再学习歌曲,水到渠成。孩子们演唱很认真很专注,并且很投入地演唱了这首歌曲,达到了德育和智育并举的教育效果。
四、音乐活动,健全人格
课外音乐活动是深化音乐教学改革的拓展与延伸。有人曾将课堂音乐教育比作是花园里的“一朵花”,大海里的“一滴水”,而课外音乐活动则是壮丽的花园和浩瀚的大海。课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小学生实际,一项课外音乐活动往往需要多人甚至几十人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成功。如:合唱比赛,必须以集体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自觉性和合作精神,既不能滥竽充数,又不能突出个人,其他的舞台表演、器乐合奏等也是如此。只有个体和群体紧密和谐配合,才能产生整体效果,才能获得成功。例如:我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有的同学为合唱队而调剂了其他辅导课的时间,有的同学甚至带病坚持排练。比赛结束后,偶尔没能拿到好的名次,很多队员都很沮丧、懊恼,有的泪流满面。我笑着对他们说:大家尽力了,过程是辉煌的,争取下次更上一层楼,并与之三击掌,使他们免于自责。当然,在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我又会适时地告诫他们要戒骄戒躁,因为成绩和荣誉的光环只能说明过去,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课外音乐活动,学生通过反复的唱、舞、仿、思,久而久之,会自觉的领悟到艺术的真谛,达到开启心智,训练思维,丰富知识,健全人格的目的。
曾记得中国古代有“瓠巴鼓琴,而沉鱼所听”的说法。意思是说,当瓠巴弹琴的时候,水中的鱼都浮出水面聆听,可见音乐有着多么神奇的魅力。它影响着人的情绪,催人奋发向上;它使人心灵相通,促进人际交往;它还能帮助实现自我,促进人格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效果,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情趣,真正做到“随乐潜入心,育人细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