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小学语文教育对比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城市教育 家庭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现状及对策
正文
一、城市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优点
(一)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
由于城市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各项活动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再加之优质生源比较多,教师可以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师资力量强大,专业性强,每门学科都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高
城市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都是有知青年,整体素质水平比较高,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氛围,可以优化学生的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书写水平,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家长们也更加重视自身孩子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文学素养等各方面的的教育,孩子在校尊敬老师,老师说的话孩子也愿意听,那么老师对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城市家长在孩子文学素养方面尤为重视,尤其是母语--语文,也更加的重视语文的书写,并且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有关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活动,乐于并积极参与,也重视孩子的校外学习,会给孩子报辅导班、买教辅资料,而农村家长则不会注重这些,闲暇时间会让孩子去地里帮忙干农活,从而分化掉了学习时间。
(三)师资队伍强大,教学思维活跃
城市师资相对农村来说,城市教师队伍普遍学历高,教师队伍年轻化,数量多,语文专业对口,较强的专业性可以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限于固守的课本讲述,会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城市教师教学资源渠道广泛,学生课堂配合度高,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为主导,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年龄较大,教学积极性不高,而且有些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使用本地方言,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语文识字和阅读能力,从而致使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缓慢,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农村教师教学用具也主要依托课本和教辅材料,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集中精神,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二)家长教育观念淡薄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条件差,很多农村家长多数要外出打工才能养家糊口,不能陪伴和督导孩子,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很多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也不及城市家长,想当然的认为教育学生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忽视家长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些家长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种教育方式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滞后,语文学习兴趣随之降低。
(三)“读”与“写”教学脱节严重
农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时“读”与“写”严重脱节,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它直接导致小学生读写水平低下,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刘锡庆先生曾说:“读”与“写”两张皮,互不搭界、互不支援的情况在农村语文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这其实是一种“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则往往比较重视“写”而不重视“读”的作用,常常把二者分开进行授课,导致严重脱节。再者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有限,教师没办法保证学生足够的书籍阅读量,从而造成学生对词语的积累量不够,学生造句也困难,即使学生有要表达的想法和意愿,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言说。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教育,但因为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很多年轻的教师和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都向往城镇的教学环境,因此避免不了优秀师资流失,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实际所需要的教师数量。
农村地区目前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多,教师少”,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有的学校一个老师兼任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常常是顾头不顾尾,不少语文教师不光要上本班语文课,还要做班主任,并且兼任英语等其他学科,工作量非常大,这严重制约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还有的学校还聘请了好几个临聘教师,临聘教师本身教学水平有限,对待教学工作更是懒散,所以这就造成了教师对教研工作不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现象。
(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还有就是农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没有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有些农村的教师也会让学生提前预习,但没有具体的告知学生该如何完整的预习一堂语文课,所以学生们的预习就是简单的看或者读一下课文。而对于不认识的生字词,根本没有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预习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词则直接选择跳过,对课文内容更是不理解。大部分教师也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和效果没有认真监督检查,也缺乏检查预习的具体措施,所以学生们的日常预习就成了敷衍。总的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学生的作业不规范,书写潦草、不认真,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日常要求不严格而造成的。
(六)范文教学时忽略整体,讲解不深入
农村学校有些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常常忽略课文整体,通常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进行跟读后齐读,分析课文时也只是讲个大概或者单独阐释重点,不会深入的讲解写作技巧、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课文也会养成懒散的习惯,不会深挖课文,不钻研课文主题思想,老是片面理解课文,学生不会从文章的整体去解读、感受文章中心思想和内涵,在阅读文章时很容易忽略重要内容,对感知文章大为不利。
三、应对城乡小学语文教育差距的对策
(一)学习城市优秀教学经验,打好语文教育基础
语文归根结底是一门非常博学、深奥的学问,领会后学起来就容易的多,所以要想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就必须加强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改和新课标学习,现在大多数农村的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务必要做到因材施教、固本培元,充分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把空间和时间尽可能的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坚决杜绝“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加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就是为之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打下一个坚实的、良好的基础。纵观以往,小学阶段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初高中阶段,语文也基本上不会特别差。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习语文,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把他人优秀的习作技巧、写作文风、优秀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转化吸收为己用。
(二)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观念,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也要加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各项技能培训,从人数,培训次数上都要增加,培训内容要贴合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际,争取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市县级的各种提升语文技能的培训。
虽然当前教改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农村学校中还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固守和传统的。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学生们都喜欢体验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思想,更加喜欢老师们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题,做到寓教于乐、乐中好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转变农村家长教育观念
首先要加强家校联系,教师尽最大可能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要努力的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让家长清晰的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让家长明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缺失,孩子的前路将会曲折,前程黯淡。告诫家长要注重素质教育,与自己的子女平等交流,将自己的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孩子平等的、良好的沟通。多花时间在子女的教育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够给孩子提供和创造课外阅读的书籍和空间支持。
(四)大力提倡“读”与“写”相结合,相互渗透
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阅读量和词汇量,磨炼学生的语感,而“写”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语进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所以听说读写训练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缺一不可,要齐头并进,一齐发展进步。
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多读、多写,让学生尝试体会语文当中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积累词语,加大词汇量,可以每天练习写日记,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五)加大农村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吸纳小学语文师资
政府要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加大农村教育政策支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硬件设施设备,购买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设备和教材。加强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政策支持和培训力度,吸引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师范类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小学任教,给教师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遇和晋升机会、途径。
(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让学生学会自主、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到提前预习。教师要具体的告知学生该如何完整的预习一堂语文课,仔细揣摩每一篇课文。对于不认识的生字词,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提前熟悉课文内容。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效果认真监督检查,制定具体措施,养成事无巨细的良好学习习惯。范写生字时要认真、严谨,学生自然也会认真起来。增加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有益书籍,不能一味的依靠语文教材,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优秀童话等,只要是好书都可以进行阅读。可以偶尔在班级内举行课外读书交流大会,让同学们积极在交流会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读过的课外读物,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读后感,老师更要鼓励赞许,提升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乐趣、享受被夸奖的自豪感。
(七)范读课文时纵观全局,层层深入
倡导教师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纵观整体,指导学生通篇理解课文所讲内容,解释全文后再阐释重点,深入讲解写作技巧、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课文时也会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会主动的学习,深挖课文,主动钻研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全面理解课文,慢慢地学会从文章的整体去解读、感受文章中心思想和内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自然也会更好。
(八)总结
总之,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绝对是重中之重,是我国国语的前言,是连接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语文教育。
语文是格局、情怀、意志、素质的体现,也是思维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行为教育、情商教育的体现,奠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基础和综合素质,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和载体,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要。
教育改革在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们要修正和改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一个合格且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熊绍敏.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1].《教育(文摘版)》,2016年第04月21卷00197-00197.
[2]刘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俪人:教师》,2016年第8期79-79.
[3]贾梅.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年第03月
[4]汪佐平.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02-104.
[5]沈晓明.浅谈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2012(11):11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