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梅花一缕魂------------学一学《陈情表》的话术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殷晓莹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21000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无论什么年代少不了与人交际话术都是很重要的语文的语,即口头表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显而易见,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也有相应的考查,话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长远计,语言表达的得体,甚至精,对一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                   

君不见古代的能臣谋士,凭他们三寸不烂之舌,或游说别国,不战而胜,建不世之功,比如刘邦的谋士郦食其;或攻心为上,戳到对方的痛处,比如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诸葛亮,等等。李密《陈情表》的说话技巧特别精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后来,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拜洗马。晋武帝重用李密,原因有二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而李密不奉诏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关键李密是蜀汉旧臣,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再说做官如履薄冰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刻不宜做官。但是晋武帝如此给李密面子,李密却不领情,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可见李密呈上这篇表文时是多么谨慎,说话的策略可见一斑。

然而李密最终竟然说服晋武帝同意他不出仕,并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可见他的说话艺术确实高明!

动之以情  首先,他的情况怎么特殊?在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他六个月父亡,四岁母嫁,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而幼年的李密“多疾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可见其体弱多病,这样的孩子很难带,又可见祖母抚养他长大成人,何其艰辛!这样的恩情,李密怎能忘怀!现在祖母常年卧病,除了李密无人能侍奉汤药。因为他家偏偏又人丁稀少,“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近亲没有,远亲也无,家境贫寒,五尺应门之僮也雇不起,只落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境地,所有能侍奉祖母的可能性皆无。而祖母的现状又不容乐观,“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刘病日笃”“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也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这样情真意切,怎不令人凄恻动容!

晓之以理  李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言下之意要晋武帝特别照顾他的情况。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古人“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这么一说,皇上就很容易被他的孝情打动了。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晓之以理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示之以忠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用表达忠心的方法来打动晋武帝。由于他的身份特殊,所以李密知道这个敏感的时候,不能表露出一丝丝的傲气来,否则就会有性命之忧。我们注意到,李密在表中的语气是极为谨慎,甚至是谦卑的。他称本朝为“圣朝”,而且是“沐浴清化”,对圣朝时感恩戴德的,他几乎是跪拜式的语气对皇上说话,“猥以微贱”“伏惟”“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矜愍愚臣,听臣微志”“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李密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极低,这样的恭敬,这样的卑微,这样的可怜,非但不会引起皇上的反感,相反会极大程度地满足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感。强者是很容易同情弱者的,所以,在忠心的掩护下,李密陈的孝情就更能打动皇上了。

类似这样的巧妙话术 还有经典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为了挽救郑国,奉命夜缒而出,见秦王,挑拨秦、晋关系,并举舍郑与亡郑对秦国的影响。舍郑则益秦,亡郑则益晋。还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使秦伯为眼前的种种利益所吸引而背信弃义于晋。最终郑国得以保全。他话术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想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却显得句句话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分析事情的利弊,而且不是硬编道理,是合情合理的。秦穆公对晋文公当年过河拆桥的举动肯定满肚子意见至于这次联合伐郑还不是利字当头所以才让烛之武的离间加利诱的方法起了效果所谓上兵伐谋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的正是烛之武这样的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总结出了与不同身份人说话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意思是:与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能言善辩的人说话要抓住其精要;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地位低下的人说活,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行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需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需用切身利益说服他。这一见地着实精辟!

偷得梨花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我们若能从古人身上学得一分两分的话术就能受用无限了。

 

 


...


阅读全文